自6月21日起,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高温天气,京津冀地区、山东中北部等地气温普遍超过35℃,其中,京津冀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7℃至38℃,河北中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局地突破40℃。
6月23日至25日,华北平原一带多地开启暴晒模式,河北成安、沙河、宁晋、霸州等地地表温度一度高达70℃,妥妥的“热到烫脚”。
针对此轮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自6月21日起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未来几天,华北平原高温暴晒,东北地区清凉不再,华南等地闷热感十足。
为何北方高温这么猛?40℃以上高温是不是越来越常见?未来还要热多久?
「 热化了
华北多地最高温突破40℃ 」
6月22日,华北平原一带的高温天气开始发力,多地开启“炙烤”模式,当天,河北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7℃,石家庄藁城和正定达到或超过40℃,藁城最高为40.2℃。此外,北京最高气温38.3℃、天津39.2℃,均创今年以来气温新高。
23日至25日,京津冀鲁豫等地持续“炙烤”。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7℃至39℃,局地达40℃以上。
“热化了!下午5点出门还感觉像进了桑拿房。”不少网友吐槽,“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吸一口空气都烫肺”。
位于华北地区的石家庄今年累计高温日数已达14天,最长连续高温日数为4天(6月21日至24日),为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的高温“冠军”。
近日,石家庄大街上商业店铺大屏“挂”出巨型空调,“开到18℃”对着街头市民“猛吹”,“古有望梅止渴,今有‘望屏解暑”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
「 多地较常年
热得多、热得早 」
不少人感慨,今年似乎热得早,还热得极端。气象大数据证明,这不是错觉。
6月以来,我国已经出现多轮高温天气。河北中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高温日数累计达10天左右。
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石家庄、海口、郑州、西安、济南等地高温日数均超过10天。
截至6月24日,西安、郑州、济南、成都、天津、太原、重庆的高温日数都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或以上,且绝大多数为提前报到。
乌鲁木齐5月18日就早早迎来高温,较常年提前一个半月,石家庄、银川、成都、重庆、合肥等地的首个高温日提前一个多月出现,太原、南宁、兰州、南昌等地偏早20天或以上,福州、济南、天津等地也比常年偏早超10天。
通常,如果全天气温都在28℃以上,人们就能体会到“日夜连轴热”。今年华北大部地区,白天高温炙烤,夜间气温也居高不下。
「 为什么
今年热得如此突出?」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认为,近期,北方高温炎热是我国雨季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我国的高温洪涝都是和各自的大气环流,尤其是夏季风的系统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密切相关,但也有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一系列报告都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温极端高温和暴雨事件都增多。因此,无论是北方的高温,还是南方的暴雨,背后都有更长期的这样气候变化因素在起作用。
“近期的华北高温,无论是最高气温值,还是高温日数,都较常年同期偏强,但并不是历史最强。比如和2023年同期相比,明显弱。”高辉表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的高温开始时间在21世纪不断提前,强度也不断增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所以说,这样的天气不算反常。
盘点国家气象站近60年大数据发现,我国大部地区高温极值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三十年格外明显。
统计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重庆、合肥、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最低气温高于28℃的日数正在明显变多。
「 还会
一直热下去吗? 」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 6月 21日以来,华北平原高温天气开始发展,范围和强度逐渐增大。京津冀高温天气呈现出范围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高温的强度大于常年同期平均值,但还不是历史最强。6月26日开始华北高温缓解,6月28号前后又有所发展,但强度不及之前。
6月30日至7月2日,我国降雨主要出现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局地雨势猛烈,并伴有强对流天气。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黄淮至江南等地高温闷热天气将发展增多,预计7月2日之后,南方高温强度将会加强,局地最高气温将达40℃,长江中下游多地最低气温也会逼近30℃。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要偏高,其中在华北、华东的北部、华中北部、新疆等地,初夏高温热浪明显,而在华东的中南部、华东、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和新疆等地的盛夏,还会发生高温伏旱这种天气。
我国高温集中暴发期出现在6月至8月,但南北差异明显。6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在气候上正值多雨时段,华南地区处于“龙舟水”期间,长江中下游则处在梅雨季节中,频繁的降雨使得南方难以出现持续性高温。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在6月至7月初受大陆高压控制,天空辐射增强,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加之夏至节气前后太阳光照时间延长,使得北方更易出现高温晴晒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也较为常见。这段时间的高温以干热型为主,特点是气温高而湿度较低。7月下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夏季风的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高温天气将转变为闷热型,即湿热型高温。
「 “铁板烧”模式开启
一旦中暑怎么办? 」
持续性高温天气会对基础设施、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应对措施请了解。
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极易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哪些人群容易中暑?中暑后如何急救?
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天气、河北天气等
责编:苏浩军
编辑:张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