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树的格局)
小伙伴问:光启技术家底值多少钱?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咱们就实实在在算笔账,看看要“重新造一个光启”到底得烧多少钱、花多少时间。大致看看光启的家底儿。
第一,技术研发这个无底洞,光砸钱没用,还得砸时间。 光启这5800项专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十几年死磕超材料的积累。光实验室验证阶段就烧了不下30亿,这还没算失败项目的沉没成本——搞前沿技术嘛,几十个项目能成一个就不错了。现在要复制这套技术体系,没50亿现金打底、再加5年研发周期,门儿都没有。
第二,产能建设看着是硬件投入,其实核心是“软实力”。 顺德709基地、株洲905基地这些生产线,表面看设备值个十几亿(财报上固定资产也就11亿),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工艺know-how——比如怎么把电磁微结构精度控制在纳米级?热压罐温度曲线怎么调?这些细节写在专利里也就几行字,但实际调试花了咱工程师上万小时。新玩家就算买同样设备,良品率没三年根本爬不上去,这期间浪费的材料成本少说5个亿。
第三,人才团队更是稀缺资源。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几百人,全是电磁物理、复合材料领域的顶尖大脑。当年挖这些人,估计猎头费加股权激励就花了小10亿。现在市场?这类人才年薪没有小几百万根本请不动,重建团队光安家费就得20亿起步,更别提让他们磨合出战斗力还得等两三年。
第四,产业链控制才是护城河。 从特种纤维材料到微结构光刻,全链条自主可控。新玩家想打通这七大能力平台?设备采购+技术授权至少再砸30亿,还得防着公司的专利诉讼。
第五,资质认证是时间硬成本。 军方订单为啥非光启不可?因为产品通过10万小时疲劳测试、故障率<0.01%。重新走一遍军品认证流程?没三年拿不到资质。民用适航证也得等CAAC审查,光启的无人机认证快是因为技术代差缩短周期60%,换别人?五年都未必搞定。
最后,商业模式迭代才是隐藏关卡。 早期靠军品高价支撑研发,现在成本压到比传统材料还低,听说光启的芳纶纸和碳纤维是同行价格的一半,所以同等性能的物流无人机10万/架 vs 同行20万。这种从“天价”到“白菜价”的进化路径,新玩家想复制?先亏50亿补贴市场教育用户吧。
所以真要量化:硬件投入(厂房设备)≈50亿,技术专利&人才收购≈100亿,供应链搭建≈30亿,军/民认证时间成本≈5年窗口期机会损失。这还没算品牌溢价和客户关系——实际重置成本直奔200亿去了。但关键是有钱也买不到时间啊!公司用十年趟出来的坑,新玩家能绕过去?
翻完光启的家底,再对照它八百多亿的市值、137倍的PE,说实话确实不便宜。不过若2025年净利润能冲至10亿,PE就有望落到七八十倍;另外别忘超材料无人机这茬,它极具想象空间,2、3年内是要挑战超材料隐身主营的。
资本市场买的是未来,而光启手里攥着的,是唯一能重构物理世界的超材料隐身生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