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hson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
上海初夏的论坛现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的一席话揭开了中国创新链条的隐痛。“企业手握万亿研发经费,大学拥有优质丰富的创新资源,大学在产业创新中如何更好承担任务、发挥作用?”这直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难题——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的这场高端论坛上,这位拥有近40年高等教育与科技管理经验的学者,介绍西安交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新模式的实践。
困局如何破解?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给出了一条路径。
西安交大依托交大创新港落实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联合企业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研发中心,落实“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让企业从而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
西安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已初见显著增长,专利成果转化和赋权转化率达到22%,创新港用实践撕开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桎梏。
金融与人才生态的构建是另一关键。创新港构建创投、技术交易平台,引入204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38家金融机构;为解决企业“引才难”,更开创“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赢、多方赢”人才共享新模式。从国家电网、中国移动、正泰集团等近百家头部企业在此布局研发中心,正是看中这里集聚的高端科研人才与共享实验环境。
西安交大秉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西迁初心,坚持校企地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6352”工程汇聚创新资源,持续探索完善“1121”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依托创新港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聚力打造新时代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视野不止于西部。
西安交大积极融入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研究院,成立的香港研究院,将聚力打造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积极融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合组织大学中方校办等载体,布局海外创新中心,建设中亚中心,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产教融合走向“一带一路”。
在创新港模式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的答案:当高校主动拆墙、企业深入腹地、资本与成果、人才精准对接时,将真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协同联动、高效融通。
目前在具身智能领域研发投入超万亿的背后,需要更多躬身实践的破局者。若东西部创新要素能如这般涌动流通,中国科技创新的春山定然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