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临近中午,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的食堂里,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咚咚的切菜声此起彼伏。这场“厨房交响乐”的背后,是孩子们日益丰富的餐桌,更是乡村教育“营养升级”的生动写照。
多年前,当首辆食材配送车驶入校园、不锈钢餐桌摆进食堂时,孩子们踮脚张望的好奇眼神仍历历在目。彼时,食堂墙上每周更新的食谱成了孩子们的“期待清单”:周一牛肉粉汤配花卷、周二米饭炒菜、周三肉末臊子面……从单一到多元,从“偶尔尝鲜”到“天天不重样”,餐盘里的色彩,映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曾几何时,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问题。而如今,学校把食堂变成了“营养课堂”。曾经瘦弱的小军去年在运动会上夺得了跳绳冠军,他的秘诀很简单:“每天都有牛肉吃,现在能一口气跳160下!”
营养改善计划如石子投入池塘,激起层层涟漪。过去,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书包里塞满馍馍、饼干;如今,书包里的“干粮”早已换成了课本与文具,孩子们从“吃饱”迈向了“吃好”。
琅琅书声与碗勺叮当,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交响乐”。一餐热饭,焐热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胃,更点燃了他们从碗勺间“冒出来”的憧憬与希望。 (大通县教育局)
下一篇:全球首艘,首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