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琳静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制度之力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拧紧制度螺栓,其意义远不止于经费节约本身。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其深意更在于思想观念的塑造与校准。推动学习教育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正是破除思想顽疾、激活制度效能的关键路径和核心密钥。
思想深处扎下“节约”的根
机关“长明灯”“长流水”“文山会海”等种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浪费顽疾、资源消耗,看似是管理小节,实则是作风大考。中央八项规定剑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在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与延伸,需要党员干部既做制度的执行者,更当作风建设的示范者。让“过紧日子”的思想成为本能,让“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为民造福上”成为共识,让我们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节约下来的每一分资源,都意味着能为群众多办一件实事、多解决一个难题。
制度层面铆紧“节约”的链
2013年党中央制定出台的《条例》以强大震慑力促使超标配车、公款旅游等歪风显著收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新修订的《条例》绝非简单的文本更新,而是针对现实痛点的精准施治。中央八项规定确立了行为规范的“纲”,新修订的《条例》则将其细化为可操作的“目”,它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铆紧了权力运行和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希望在不断推进“学、查、改”和开门教育走深走实过程中,切实扎紧制度机制的“笼”、织密监督检查的“网”、磨利执纪问责的“剑”,真正让节约成为工作运转的齿轮,驱动务实清廉作风行稳致远。
知行合一贯通“节约”的脉
《条例》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构筑了严密的制度堤坝,不能将《条例》要求简单化、浅表化,将其视为“阶段性任务”而非“终身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条例》的新修订,就是要将中央八项规定中“厉行勤俭节约”的“硬杠杠”真正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要求变成习惯。要切实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融入学习教育各个环节,让每一位干部都明晰自身在节约链条中的责任“坐标”,引导其不断廓清思想认识、深挖问题根源、从严整改提升,切实从珍惜一张纸、节约一度电、关紧一滴水做起,在一点一滴中锤炼作风。
上一篇:配齐用好AED“救命神器”
下一篇:科技赋能大足石刻 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