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年霜降前夜,北京某肿瘤医院七楼手术区的金属长椅上,四十九岁的关玉来回、反复数着地砖的个数。走廊电子屏显示03:17,原定90分钟的乙状结肠癌微创手术已持续143分钟。手术室外众多家属中,这位身形瘦高的家属尤为突出,只见她一直在手术室门前来回踱步,难掩心中的不安与焦灼,时不时地看看手表,又常常在手术室门前扒望,即使明知什么也看不到,也忍不住前去观望,好想能有一双透视眼,能够透过厚厚的铁门,看到手术中病人的进展情况。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又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手术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医生叫文桂芳家属过来一下,关玉急忙跑过去,医生告知家属手术虽然比较坎坷,由原计划微创手术中途改为开腹手术,但很成功,并让家属看一下切下来的肿瘤。
原来患者是一名76岁的老太,家住千里之外的东北,因乙状结肠恶性肿瘤来京做手术,按照医院规定,只能留一名家属陪护,儿媳关玉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医护人员将患者用手术车推入了病房,平稳地抬到了病床上,开始术后输液,术后头三天最为重要,需要24小时不间断输液,并要时常关注各种仪器的各项指标。
病房内心电仪不停地闪着,文老太的身上插了很多管子,全身不能动弹,关玉先取了一支消毒棉签蘸了点温水给婆婆擦一擦发干的嘴唇,然后去打水,用温毛巾给婆婆轻轻擦拭脸、手、脚 ,紧紧盯着点滴,及时更换点滴,同时还要监测体温,记录术后排泄物的量,连续72小时未休眠。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绿光成了新的月光。
术后第四天早上,细心的关玉发现婆婆从刀口外挂的排泄袋中的排泄物量增加,颜色也与以往不同,她马上联系主治医生,经检验确诊是左侧输尿管瘘,并腹腔感染,文老太出现持续发烧的症状,主治医生马上制定治疗方案,傍晚就进行了腹部冲洗,并插上导尿管,随后关玉又开始了实时观测体温、记录尿量的护理工作,记录尿量的刻度表精确到5ml单位,37.2℃的擦身水温需用手腕内侧反复测试,就连昏迷老人睫毛的颤动都能唤醒她条件反射般的抚触。床头那本《术后护理手册》的边角,早已被翻折成层层叠叠的浪花。
本以为雨过天晴,就在大家都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文老太又出现结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这可吓坏了儿媳,不知她偷哭了多少次,偷偷给家里人打过多少电话,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下,她褪去不安,在病人面前表现得乐观、开朗,每天开解婆婆,她说“妈,咱们就当在东北猫冬呢”。
为让婆婆有好心情,儿媳经常一边给婆婆按摩浮肿的小腿,一边给她讲述东北家里的情况,缓解病人不安的情绪,减轻老人对家的思念,这不禁让人想起《礼记》中“孝子之养亲,乐其心不违其志”的古老箴言。
关玉每天往返于病人与医生之间,十天里,她累得像脱了一层皮,每天除了精心照顾婆婆外,还要推着婆婆去做相关检查,在婆婆面前,她从来没叫过苦叫过累。每天她都早早起来,将婆婆从床上轻轻扶起、给婆婆穿鞋,扶婆婆艰难地去厕所,小心翼翼给婆婆解衣,同时还得注意不要碰各种管子,便后清理收拾妥当,帮助婆婆洗漱完毕,为婆婆精心准备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
终于,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在儿媳关玉的精心护理下,文老太太的身体逐渐好转,身上的管子越撤越少。撤除最后一根引流管时,陪护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天。每2小时翻身叩背的节奏,暗合着《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的古韵,200ml量杯里晃动的尿液,丈量着“昼夜侍,不离床”的时间维度,37℃温水擦拭过的皮肤褶皱,拓印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的生命年轮。
赶来接力的90后孙女小雨,带着杭州秋日的桂香闯进病房。女孩脖颈间晃动的平安锁,正是当年文老太用嫁妆钱打的“传家宝”。关玉鬓角新生的白发在晨光中微微发亮——这场跨越三代的孝道传承,此刻正在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中完成交接。
“妈,我按您写的《护理宝典》熬了小米油。”小雨晃了晃手机里的护理视频,这是关玉用手机拍摄的画面,恰似古老《孝经》在数字时代的投影。
出院那日,文老太忽然攥住儿媳的手,将珍藏六十年的银镯滑进她手腕。这个经历过饥荒、动乱的老人,浑浊的瞳孔倒映出两个时空:1942年,她的母亲用最后半碗高粱米换来婆婆的银镯;2023年,同样的信物在ICU的蓝光里流转,见证着中华文明最坚韧的血脉传承,中华孝道的精神火种,永远在代际守望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