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在一片由工装构成的“金属丛林”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哈飞铆装钳工刘永生站在部件前,手中的铆枪随着呼吸节奏精准落下,阳光透过厂房的天窗在他深蓝色的工装上流淌,裤膝处隐约可见的磨损痕迹,正无声诉说着一位产业工人的时光刻度。从2012年至今,他用13年光阴,丈量着国产民机的成长刻度,也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精神。
扎根者的底色
刘永生赶上了中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期,EC120、AC312、AC352……繁重的研产任务接踵而至,如同一张张考卷,考验着他的韧性。“那时候跟着师父学铆接,常常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拿不住筷子。”他回忆起初出茅庐的那段时光,眼里闪过回忆的光芒,“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的工作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偏差’。”这份对精度的苛求,在今后的型号攻坚中屡屡得到淬炼。当时,车间承接的生产任务进入攻坚阶段,在生产任务激增、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下,刘永生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泡在生产现场,在狭小的装配空间里一待就是数个小时。每每结束工作时,他后背的汗水都在工装上洇出深色的“地图”。“党员就是要在急难险重面前站得出、顶得上。”入厂13年,刘永生始终扎根在一线的土壤里,汗水中闪耀着奋斗的底色。
创新者的突围
刘永生的工具柜里,除了常规的铆装工具,还有一本特殊的“账本”。边缘磨损的纸页上,记录着20余项创新改善项目和40余条合理化建议的起源——部件装配时的多余动作、翼下螺母方向易错、高锁扳手稳定性不高……这些一线工人的“小麻烦”,在他眼中都是待解的创新命题。在型号任务中,他注意到一线工人的“隐性经验”难以传承,许多难点还依靠“意会”,而不是“言传”。为了将难点“清晰化”,他不断研究型号技术特点和装配要点,最终整理出知识要点60余项,显著提高现场人防、物防、技防三个维度的防错效果。这套“显性化”经验让工作质效双升,成为该型号新手入门的必学教材。“创新不是要搞多大动静,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获’,一线工人最知道哪里该‘动刀’。”凭着这种理念,他屡屡推出新的“发明创造”,让一线工人减少无效动作——那些曾被视为“正常损耗”的弯腰、转身次数,在他眼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承者的温度
“手腕要稳,注意力度。”刘永生握着新学员小李的手,调整铆枪角度。在之前的实操考试中,小李的表现不太理想,刘永生利用休息时间给他“开小灶”。这种场景经常出现,对于刘永生来说,不管是新入职职工还是自己的徒弟,他都一视同仁、倾囊相授。带新人,刘永生有自己的节奏。他会先针对平时的工作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再通过实践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边操作边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技巧和注意事项。系统学习结束后,刘永生会通过考试的形式定期检验培训成果,发现每个学员实际操作的短板,在考试结束后逐个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刘永生极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新学员传授操作技巧,甚至连学习模式都是量身定做——悟性有余耐心不足的,就让他反复练习,磨炼耐性;悟性不足但勤奋踏实的,就多找一些考试的题目,多学多练。“教新人要以鼓励为主,没人天生就能干得特别好,我师父当年把绝活全教给我,现在轮到我当‘摆渡人’了。”
翻开刘永生的获奖记录,“精益改善优秀奖”“技术能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实干底色,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扎根一线的坚守、精益求精的执着和甘为人梯的胸怀。暮色浸染车间时,夕阳掠过刘永生的后背,在地面投下一道坚实的影子,像插进金属丛林的奋进坐标。这个平凡的产业工人,用数千个奋斗的日夜在时代的坐标轴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坐标——那是一线劳动者的光芒,朴实无华,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