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农业保险筑牢农业风险屏障
创始人
2025-06-10 11:16:50
0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极端天气频发、国际供应链波动等风险叠加,单一灾后赔付难以满足全产业链保障需求;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保险从被动补偿转向主动赋能

作者|阮江「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1期

农业保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深耕农险领域十余年的专业机构,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盟保险)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战略导向,通过全链条风险防控、数字化转型和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风险减量、产业协同的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农业保险的时代使命:从风险兜底到产业赋能

农业保险的功能定位正经历深刻变革。过去十年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2014年的325.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84亿元,年均增速超15%,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覆盖全国。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保险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国际供应链波动等风险叠加,单一灾后赔付难以满足全产业链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保险从被动补偿转向主动赋能,通过金融工具助力产业升级。

政策驱动的功能跃迁。国家政策对农业保险的定位持续深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政策重心从覆盖广度转向服务深度。2024年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要求,农业保险需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强化风险缓释与产业护航功能。这一政策链的“建立—健全—升级”逻辑,推动农业保险从传统灾害补偿向全产业链风险管理跃迁。

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对比发达国家,美国农业保险以联邦政府主导的“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双支柱模式覆盖85%以上农场主;欧盟则通过“气候保险+绿色补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保险需立足“大国小农”国情,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安盟保险在四川创新“活体抵押+保单质押”模式,将生猪、奶牛等活体资产数字化,累计撬动信贷资金超10亿元,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既破解了农村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又为金融机构参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范式。

安盟实践:“五维”创新构建农业风险屏障

  • 产品创新:从单一灾损到全链条覆盖

针对农业生产、市场、资产三大核心风险,安盟保险构建“基础+特色”产品矩阵。截至2024年末,累计研发农业保险产品670余个,国内首创产品占比超3%。在生产端推出气象指数保险、巨灾救助保险等,依托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定损;在市场端创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玉米“保险+期货”等,联动金融市场分散价格波动风险;在资产端开发活体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融资等,激活农业资产流动性。以四川“生猪活体贷”为例,通过AI物联网技术将活体生猪资产数字化,实时监控养殖环境与健康状况,累计为1700户农户提供贷款1.9亿元。同时,通过“保险+期货”项目累计为9744户农民对冲市场风险,保障金额达8.35亿元。

  • 模式创新:金融协同助力产业升级

以“农险+”为核心,安盟保险打通“保险—信贷—期货”服务链。在吉林推出“黄牛活体抵押”模式,保险与融资同步推进,发放贷款1.5亿元,带动当地黄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在内蒙古联合牧业公司以奶牛保单增信,帮助企业获贷2000万元,推动牧场智能化改造;在四川推出的“鱼菌轮作”模式获国家专利,配套“保单贷”项目发放贷款超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此类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融资难题,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了附加值。

  • 数字创新:科技重构风险管理体系

数字化转型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安盟保险构建“天空地一体化”风控体系,实现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全流程数字化。在灾前防控方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长势、无人机巡检病虫害,提升预警准确率;在灾中响应方面,利用AI养殖风险评估系统实时追踪灾害损失,有效缩短了理赔周期;在灾后复盘方面,自研的鲲鹏农险GIS大数据系统可确保溯源数据精准,“反哺”产品精算定价。

  • 服务创新:织密民族地区保障网络

在甘孜、阿坝等民族偏远地区,安盟保险设立了189个基层服务站,开发牦牛、青稞等特色险种。其中,牦牛保险累计承保921万头,支付赔款9.12亿元,户均减损超万元,被誉为牧民脱贫增收的“加速器”、现代草原牧业发展的“助推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在凉山州,推出的玉米“保险+期货”项目覆盖9515户次,提供风险保障2268万元,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民族地区抗风险能力,更通过保险纽带促进了民族团结。

  • 生态创新:国际协同与知识共享

安盟保险连续12年举办国际农业保险大会,已经成为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内外农业保险专家学者和农业企业探讨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前沿课题、汇集国内外农业保险最新理论实践成果的重要平台;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保险金融分会,引入法国森林防灾减灾体系,与瑞士再保险合作研发桑蚕气象指数保险,创新开办森林碳汇价值保险,推动国内农险与国际接轨;研发的“慧眼识猪”项目获法国安盟全球AI技术应用大奖,标志着中国农业保险科技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挑战与突破: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瓶颈

一是风险复杂性加剧与保障能力不足。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上升,2023年京津冀暴雨、2024年陕西洪涝等灾害造成直接损失超百亿元。据统计,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平均每十年增加8%。非传统风险如国际贸易摩擦、供应链中断进一步放大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此外,虽然我国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均超过70%,达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数量更多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仍处于“以奖代补”状态,部分特色农产品保险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挑战。

二是政策协同与数据共享机制待完善。中央与地方补贴机制尚未形成合力,特色农险补贴比例不足,且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农业数据分散于气象、国土、金融等多部门,形成“信息孤岛”。以水稻种植为例,保险公司需自行整合气象灾害、土壤墒情、市场价格等数据,导致产品研发成本增加。

三是农户认知与人才短缺制约服务深度。调研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农户的保险认知率不足50%,偏远地区甚至更低。同时,农业保险急需既精通保险精算又熟悉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专业农业保险精算师数量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创新。

政策建议: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央地协同发展机制。建议将特色农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目录,按品类设定差异化补贴比例,对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给予倾斜;鼓励地方政府配套风险补偿基金,形成“中央保大宗、地方补特色”的联动格局。同时,推动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发行巨灾债券、设立“风险准备金池”等方式提升承保能力。

二是科技筑基,打造全国农业风险数据库。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整合气象、产量、市场等数据,建立开放共享的农业风险信息平台。借鉴欧盟农业数据空间经验,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与共享规则,为产品创新提供底层支撑。对保险公司接入公共数据平台给予税收优惠,降低科技研发成本。

三是培育专业化人才与机构。建议设立农业保险科技研发专项基金,加强精算、遥感等领域人才培养;鼓励设立专业农险法人机构,允许其跨区域经营特色险种。同时,开展“保险下乡”科普行动,通过短视频、田间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户风险意识。

(责任编辑 马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证A500ETF摩根(56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摩根(560530)涨1.19%,报1.106元,成交额...
A500ETF易方达(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易方达(159361)涨1.28%,报1.104元,成交额1...
何小鹏斥资约2.5亿港元增持小...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8月21日晚间,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联...
中证500ETF基金(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500ETF基金(159337)涨0.94%,报1.509元,成交额2...
中证A500ETF华安(159...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华安(159359)涨1.15%,报1.139元,成交额...
科创AIETF(58879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AIETF(588790)涨4.83%,报0.760元,成交额6.98...
创业板50ETF嘉实(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创业板50ETF嘉实(159373)涨2.61%,报1.296元,成交额1...
港股异动丨航空股大幅走低 中国... 港股航空股大幅下跌,其中,中国国航跌近7%表现最弱,中国东方航空跌近5%,中国南方航空跌超3%,美兰...
电网设备ETF(159326)...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电网设备ETF(159326)跌0.25%,报1.198元,成交额409....
红利ETF国企(53088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红利ETF国企(530880)跌0.67%,报1.034元,成交额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