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 孔大龙
端午节放假,我暂别喧嚣的城市,踏上了归乡的旅程。放眼望去,田野里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轻舞,将湛蓝的天幕浸染成微醺的琥珀色。朝阳为麦尖镀上鎏金,晚霞又将麦浪揉成绸缎,恍惚间,仿佛看见麦神满含丰收喜悦的微笑走来,眉眼间盛满对辛勤耕耘农民的赞许。
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带着些许凉意的微风便轻轻叩响了门窗。我早早醒来,推开门,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
路旁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燃起的簇簇篝火,黄的似撒落的碎金,紫的若遗落人间的云霞。它们随性地点缀在绿草间,引得彩蝶翩跹起舞。忽有一两只蚂蚱从草丛中弹射而出,“嗖”地掠过脚边,惊起我发自心底的笑声——这乡间独有的惊喜,多年后仍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转过田垄,整片麦田豁然铺展眼前。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如大地抖开的锦缎,又如浩瀚无垠的金色海洋。饱满的麦穗似腼腆的少女含羞颔首,阳光倾泻而下,每一粒麦子都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宛如无数颗坠落人间的星辰在麦浪中闪烁。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机变换着角度拍摄,定格麦田金黄的丰收景色。
我沿着畦埂缓缓踏入麦田,指尖拂过麦芒,粗糙的触感带着自然的棱角,却又分明能感受到麦苗破土、抽穗、灌浆时的倔强与坚韧。风过时,麦浪沙沙作响,这是土地谱写的丰收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岁月的沉淀,也唤醒了尘封的儿时记忆。
记忆里的麦收时节,村子像被点燃的爆竹般热闹。大人们挥舞镰刀,金黄的麦秆便齐刷刷倒下;孩子们穿梭在田埂间,或脱下布鞋扣蚂蚱,或蹲在地上捡拾遗漏的麦穗。打麦场上,拖拉机拖着石碌碡一圈圈碾过摊开的麦子,“哒哒”声与脱粒机的轰鸣交织成曲;脱粒机旁,人们配合默契,将麦捆“喂”入机器,再用铁叉挑起蓬松的麦秸,扬起阵阵金色的尘雾。那时的我,总爱躺在温热的麦秸垛上,看流云在碧空作画,听大人们爽朗的笑声混着麦粒簌簌落地的声响,连拂面的风都裹着阳光烘烤过的麦香。
而今,站在同样的麦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早已取代了早年间的劳作号子。时光悄然改变了麦收的模样,却带不走刻进血脉里的眷恋。这大片金黄的麦浪,是大地馈赠的油画,更是我永不忘却的“乡愁”。
(作者单位:沧州市公安交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