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河北时硕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已自主研发2000多款声表面波滤波器、谐振器等产品
让更多通信产品用上“中国芯”
□本报记者 刘英 孙占稳
“我们又取得一项新专利!”5月26日,记者见到河北时硕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龙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声表面波滤波器高低温测试夹具”专利获批。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声表面波器件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声表面波滤波器是智能手机、导航设备和物联网设备的基础元件,在芯片的通信模块中,担当着“信号卫士”的重要角色,能有效滤除干扰信号,保证无线通信质量。5G时代,这一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是,该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很多国内通信厂商需要的相关产品依赖进口,不仅面临高昂的采购成本,更时常遭遇“断供”。为此,该公司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该公司自2013年由北京迁入大厂以来,在声表面波器件赛道持续深耕,成长为现代通信行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150多家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北斗星通、创维等670多家民用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清洗、光刻、镀膜、剥离、芯检、封装……在公司车间的一道道工序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在精密设备前认真操作着。
“这是国内领先的晶片、微芯片加工和声表器件封装的全自动生产线,你眼前的这些设备等都是行业内最先进的设备。”公司总工程师卢翠自豪地告诉记者。
该公司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30%以上,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固定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目前,该公司已自主研发2000多款声表面波滤波器、谐振器等产品。研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其中“多频点高精度北斗导航用声表面波滤波器”项目,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中名列第九。
技术研发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一款产品正常研发时间一般需要20天,我们仅需7天左右就能制作出样品。”卢翠说。
公司展厅里,各种声表面波产品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芯片,都是‘中国芯’!”王玉龙告诉记者。
丰硕的研发成果背后,研发之路却充满艰辛。
今年3月,公司接到客户要求研发某系列声表面波滤波器的任务,任务中多款产品涉及新的设计结构,个别要求已达设备及工艺极限。最主要的是,时间非常急迫,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研发定型。
任务接不接?“接!越是硬骨头,越要咬牙啃下来。”卢翠和20多名研发人员24小时轮班进行研发。20多天内,他们找到最优工艺参数,创新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产品样品,得到客户高度认可。
凭借科学完善的新品开发流程和高效的新品研制进程,该公司取得市场突破。从2016年开始,该公司的市场份额每年提升20%左右,2024年,产值实现8300万元。目前,公司声表面波滤波器和谐振器产品年产量已达到500万只。
厂区内,一栋崭新的厂房即将封顶。这是该公司投资3.12亿元建设的年产8000万只滤波器芯片项目。项目投产后,公司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元。
“对于公司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连年提升的收益数字,还肩负多重使命——要为国内半导体行业出力,为民族制造业发展作出贡献。”谈及未来,王玉龙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要让更多通信产品用上‘中国芯’,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更大话语权。”
上一篇:局部大暴雨!安徽三预警齐发
下一篇:游客高反,景区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