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六景工业园区,一辆辆满载白泥的货车每日驶入国能南宁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南宁电厂)。这些曾被视为“工业累赘”的制糖造纸固废,在电厂脱硫系统中完成晶格重组,蜕变为高附加值石膏晶体。
作为长期100%用白泥替代石灰石脱硫的大型火电企业,国能南宁电厂以“点泥成金”的技术革新,蹚出一条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路径,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生动注脚。
破题:技术创新激活“废料”价值
南宁作为华南重要的林浆纸与食糖产业基地,每年产生30多万吨白泥。这种以碳酸钙为主的碱性固废因含硅铝杂质,长期只能堆存或填埋,不仅占用土地,更埋下环境隐患。“过去白泥堆存场像座白色山丘,雨季渗滤液处理让企业头疼。”国能南宁电厂安全环保监察部主任郭逍回忆说。
与此同时,国能南宁电厂面临传统脱硫工艺的“双重压力”:每年消耗约10万吨石灰石,推高成本的同时造成矿山生态扰动;湿式球磨机制浆系统年耗电数百万千瓦时,能耗指标亟待优化。地方政府的固废处置焦虑与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在“固废资源化”的共识下碰撞出创新火花。
“白泥碳酸钙含量丰富,平均粒径小、脱硫活性高,完全可替代石灰石。”2017年,国能南宁电厂技术团队通过成分化验发现白泥的“宝藏”属性。面对技术盲区,国能南宁电厂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展开为期两年的“硬核”攻关。2020年,投资超1000万元的两套白泥制浆系统正式投用,单日处理能力最高可达1400吨,彻底实现白泥对石灰石的全替代。
国能南宁电厂维护部副主任王万明告诉记者,相比传统球磨机制浆,用白泥可省去石灰石破碎、研磨环节,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电厂累计消纳白泥近80万吨,减少石灰石开采约60万吨,节电超3500万千瓦时,节约成本超5500万元,脱硫产生的石膏全部外售给水泥、石膏板企业,真正实现资源“吃干榨净”。该项目成果获中电联电力创新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拿下2项授权专利。
升级:从“单一治废”到“产业共生”
在厂区污泥掺烧控制室,屏幕显示湿污泥正通过螺旋输送系统进入“W”火焰锅炉。“2024年投运的污泥掺烧系统日处置能力200吨,去年消纳污泥0.52万吨。”郭逍介绍,国能南宁电厂依托锅炉高温燃烧和先进环保治理设施优势,将城市污泥转化为电能,同步实现重金属固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园区集中供热管网,350吨/小时的供热能力已覆盖28家企业,替代50台高耗能小锅炉,年减散煤燃烧10万吨。“蒸汽管网像‘绿色血管’,输送的不仅是能源,更是循环经济的养分。”厂区负责人比喻道。
如今的国能南宁电厂已形成“发电—集中供热—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循环化发展产业链。2025年初,企业获评南宁市首批“无废工厂”,其《造纸白泥脱硫技术规范》正在推动形成地方标准。“下一步,我们将对白泥制浆系统进行智能管控升级,实现全流程环保可视化。”一幅技术蓝图,王万明勾勒出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轨迹。
从白泥堆存场到石膏板材生产线,从高耗能球磨机到智能制浆系统,国能南宁电厂的实践证明“工业固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郭逍说:“当脱硫塔成为固废转化器,环保投入就变成了效益产出。”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幅循环经济图景具有特殊示范意义。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效”,国能南宁电厂以“点泥成金”的智慧,正在书写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时代答卷,让“无废城市”的愿景在工业沃土上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