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英草卓玛
辗转云南多地采访,第一个感觉是“远”:从县城开车出发,往往颠簸一两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某个村寨。一般人估计早已被绕得晕头转向,而对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家常便饭。
第二个感觉是“多元”: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拉祜族、佤族……除云南外,恐怕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如此多样的少数民族,有不少还是特有民族。在此,多民族互嵌融居,多元文化交融共生。
“边,就意味着偏;偏,就意味着发展相对受限。”一位采访对象的话道出了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也凸显了金融的特殊使命——要发挥普惠金融均衡性、侧重性、引导性作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金融支撑。
实体网点的下沉、信贷规模的跃升、保险保障金额的增加……一组组成果是云南普惠金融铺展开的注脚。但深入茶山、走过田埂、翻开账本,透过客户经理黝黑的手臂、透过越野车轮胎缝里嵌着的红土,方能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件事:“普惠金融”的宏大叙事由一个个具体的金融人“跑”出来、“做”出来,又经由他们化作田岭间可触可感的温度,化作少数民族老乡脸上的笑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
“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要把金融产品的适配性延伸到民族村寨”“普惠金融的产品不完全围绕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来做,要设计更多带有民族地区特色、直达少数民族群众的产品”……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聊起普惠金融时都还有很多话要讲、很多事想做。
最动人的普惠金融故事写在土地上,还要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