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本报记者 佘志娟
6月4日,走进中普(邯郸)电磁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用电工钢一期项目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工人有序操作,一卷卷银亮坚硬的钢卷整齐排列。
据悉,4月18日,总投资130亿元的中普新能源用电工钢一期项目在邯郸经开区正式投产,首卷无取向电工钢产品下线。该项目不仅在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上实现重大突破,其土地利用创新实践也为钢铁行业高效用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立体空间革命:
节约用地新模式
项目规划设计之初,中普公司秉持“向空间要效益”理念,采用多层厂房立体布局模式,垂直化、集约化设计生产车间、仓储区域与办公空间,拓展生产空间。
在占地280亩的厂区内,通过建设12米深地下设备层,将2.1万平方米的活套、油库等设备转入地下;采用“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立体化厂房设计,整合仓储物流空间,土地利用率较传统钢铁项目提升超30%。
“若全部地面建设,厂房高度将增加20米,仅钢结构成本就会大幅上升。”项目技术部长谢达介绍,公司在优化经济成本的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和屋顶光伏板,实现生产用水100%循环利用和部分清洁能源自给。
首创工艺突破:
破解硅钢生产难题
硅钢因优异节能特性被称为“会省电的钢”,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高端领域,但其生产工艺堪称钢铁行业“珠穆朗玛峰”。
项目突破性采用“罩式炉+连续炉”组合工艺,打破传统单一连续炉生产模式:将罩式炉的“慢炖”保温与连续炉的“快炒”急冷结合,降低10%—15%铁损,优化晶粒结构;极薄规格硅钢(厚度<0.2mm)每吨成本直降800元,磁感强度提升5%。
项目同步搭载国际领先的炉内微张力控制技术,将张力精度控制在600公斤以下,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系统等智能装备,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系统可根据不同订单自动生成最佳工艺方案,动态监控并实时优化参数。例如,热轧出口温度异常时自动预警并调整退火工艺,检测到热轧宽度偏差时提示优化酸洗切边机参数。目前生产的35PYW210高牌号硅钢产品铁损低至1.9W/kg,达国际先进水平。
订单火爆开局:
激活产业升级引擎
项目投产首月产量达3500吨,5月跃升至2.2万吨。其中,440牌号高磁感产品畅销江苏,压缩机专用产品占领山东、河北市场,正加速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硅钢。
据测算,项目达产后可年产50万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实现年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以创新工艺、智能流程、广阔市场与高效土地利用,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与工业用地优化提供双重借鉴,未来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产业高端化进程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