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全体都有,跑步走,1.2.3……”6月6日清晨,内蒙古森工集团甘河森工公司专业森林消防队员的晨训口号响彻山林。这支身着迷彩的队伍以奔跑丈量晨光,他们的日常训练,正是织密森林防灭火安全网的生动缩影。
6月6日,新入职专业扑火队员们在老队员的指导下操练风力灭火机使用。
6月6日,青年防火宣传员深入商铺开展防火宣传。
为破解“训战脱节”难题,该公司推行“远山驻地+中心基地”联动训练模式。在中心基地,队员们接受体能强化、装备操作等系统化培训;在远山驻地,他们贴近火场环境开展模拟扑救演练,让训练与实战无缝对接。训练场上,老队员手把手指导新队员使用风力灭火机,“握机时重心要稳,出风口对准火根才能‘斩草除根’。”话音未落,轰鸣声中砖块被强劲气流掀翻,新队员们在反复实操中领悟“火场战法”。
6月6日,甘河森工公司源江驻地开展防灭火机具使用实践课。
“装备就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在远山驻防点,检修师傅的叮嘱掷地有声。该公司构建“日常巡检+专项维保+周期监测”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技术骨干每日对风力灭火机、油锯等200余台(套)装备进行“体检”,小到螺丝松紧、大到引擎性能,均记录在信息化管理台账。防灭火指挥车内,驾驶员正在调试通讯设备:“每周必须进行三次全流程测试,确保火场指令‘零延迟’传递。”正是这种“不放过一颗螺丝钉”的严谨,让装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6月6日,开展常态化索滑降技能训练。
6月6日,甘河森工公司源江驻地新员工在操练油锯使用。
在应急事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沙龙”正在进行。95后无人机飞手向老队员演示热成像仪新功能,而有着20年火场经验的老队员则分享“看烟辨火”的窍门。这种“老带新传经验、新助老学技术”的双向互动,源于该公司推行的“双推工程”——将青年员工充实到一线,通过“理论课堂+火场实训”模式加速成长。同时,该公司定制“订单式培养”方案,选拔青年骨干组建“专业索滑降队”“无人机攻坚组”,打造“一专多能”的新型防火力量。
6月6日,甘河森工公司开展“山上+山下”新入职员工防灭火知识联动培训。
在防灭火指挥中心,“数智防火”小组的大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依托森工集团“智慧林业”平台,公司整合检查站、瞭望塔、移动记录仪、无人机的监测数据,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青年队员们还创新提出“平台融合方案”,将视频监控与地理信息系统联动,为指挥决策提供精准“数字地图”。
从晨光熹微的训练场到灯火通明的指挥中心,从“传帮带”的传统传承到“数智化”的创新突破,甘河森工公司以“训、管、育、技”四维发力,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正以青春热血续写着“14年零人为火灾”的绿色传奇。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玉荣
新闻编辑: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