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全国爱眼日,青少年视力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一组数据显示: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已达95.4%,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持续走低,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等不同年龄段的近视率均出现积极下降趋势。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但守护青少年视力健康仍是一项长期工程。
连日来,记者深入校园、医疗机构和家庭,从临床数据、用眼习惯、家庭护眼意识、社会协同管理等多个角度展开走访。目前,尽管防控工作稳步推进,但近视低龄化现象仍是青少年视力健康的主战场,家庭对孩子视力干预和认知仍有薄弱环节。
校园走访
低年级教室里有不少“小眼镜”
日前,记者从南宁市部分中小学了解到,虽然学校积极控制低年级学生近视率,但在不少低年级教室里,仍能看到个别戴着眼镜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佩戴的是近视眼镜,近视度数在100度至350度之间。南宁市良庆区五象中学、良庆区民办大沙田小学党支部书记韦祥介绍,该校1~2年级中,平均每班约有6名学生需要依靠眼镜矫正视力。那些还带着稚气的小脸与框架眼镜搭配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近视低龄化趋势已不是个案。
家长王先生在翻看孩子班级合照时发现,“孩子所在班级有54人,一年级时只有2名同学佩戴眼镜,到三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已经上升到8个。”而幼儿园中班孩子花熠铭的妈妈同样在集体照里发现:班里24个同学中,已有2人戴上眼镜。“这些戴眼镜的孩子或许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或许沉迷电子产品。”花熠铭妈妈说,在幼儿园组织的视力检查中,包括自己孩子在内,好几个孩子的视力指标都出现了异常提醒。
家长刘洁认为,尽管从单个班级来看,低年龄段近视学生数量多处于个位数,但青少年视力健康防控依旧需要从小抓起。
门诊数据
青少年近视散光干眼症就诊率高
在南宁市的眼科门诊,一组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青少年眼病的就诊情况。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过去5年里,青少年眼科就诊率年增长20%,6岁以下儿童在就诊人群中的占比达到15%。
该院眼科医师杨晔指出,近视在该院青少年眼科就诊病种中占据首位,约占60%,散光次之,约占30%。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地区、年龄段的散光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7~19岁儿童青少年散光检出率高达49.96%,且在成长阶段内,散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眼部健康面临着持续威胁。
除近视和散光外,干眼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态势,约占就诊病例的15%。根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4年)》,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干眼症患病率在11.89%~41.60%区间波动,低龄化特征明显。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佩戴角膜塑形镜不当以及睡眠不足等,成为青少年患上干眼症的主要诱因。此外,斜视、弱视等眼部疾病也不容忽视,它们会对青少年视觉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样需要家长和社会重点关注。
多方数据持续敲响警钟。南宁市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梁康朝近两个月接诊约200人次,其中6岁以上就诊患者中,近视发生率约10%,散光发生率约5%;尽管6岁以下就诊儿童数量较少,但低龄眼病的苗头已然显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云表示,近两年医院针对8~12岁中小学生近视筛查中发现,屈光不正发生率约为51%,在来院就诊眼病的青少年中,干眼症发病率约20%。这些数据相互补充,全方位展现了青少年眼部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亟待家长、学校与医疗机构携手应对,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家庭防控
家长存在认识误区不重视戴眼镜
除了青少年长期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以及户外活动不足等诱因,家长存在认知误区与行为干预不足也是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一直觉得小孩近视是假性的,戴眼镜反而会戴坏眼睛。”一年级家长刘非的观点,代表了部分家长对近视病理的认知偏差。临床案例显示,7岁患儿乐乐因家长坚持“上课才戴镜”的错误做法,一年内近视度数从150度飙升至375度,这种“怕依赖眼镜而拒绝规范佩戴”的心理,在低年级家长中占比不少。
行为干预的“知行不一”现象更为突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青少年每日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但记者对1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0%的家庭能达标。在电子设备管控方面,尽管70%家庭采取“限时+密码”措施,但30%的孩子仍能通过“借同学设备”“破解密码”等方式接触电子产品,一些高年级学生甚至偷偷修改手机密码,逃过家长管控。“说是每天只玩半小时,实际上她会趁我们做饭时偷偷玩。”家长陈女士的无奈,折射出家庭监管的实际困境。
医学验光环节的认知缺失同样关键。在调查问卷中,仅有15%的家长会主动要求医生解读验光数据,多数家长对“散瞳验光”“眼轴长度”等关键指标缺乏了解。眼科专家指出,未进行医学验光就配镜,可能导致“过矫”或“欠矫”,反而加速近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