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周丽丽 通讯员 林 俐
本报讯 昨天,地理标志“凤桥水蜜桃”果农进驻农贸市场产销合作签约会在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5家地理标志备案使用栽培大户与长新菜场、三水湾菜场、荷花堤市集、常秀农贸市场等4家农贸市场达成合作。此次活动不仅为“凤桥水蜜桃”这一嘉兴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也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凤桥水蜜桃,栽培历史源远流长。2005年,“凤桥水蜜桃”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又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汪明华介绍。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市、区两级市场监管局强化专用标志使用监督管理,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外包装设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凤桥水蜜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12家,推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 凤桥水蜜桃》国家级团体标准1件,地理标志年度总产值1423万元。同时,积极运用“浙食链”等数字化系统,推动“凤桥水蜜桃”地理标志产品赋码管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周期追溯闭环管控,全市12家用标企业追溯率达100%。此外,还开展“雷霆1号”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4人次,严查侵权违法行为。
2024年,“凤桥水蜜桃”地理标志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5亿元,惠及果农2236户,为农民户均增收6.2万元。
在果农进驻农贸市场直销计划上,市场监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走访“凤桥水蜜桃”地理标志持有人及栽培大户,了解销售难点和果农意愿。随后组织协调果农与农贸市场双向选择,5家地理标志备案使用栽培大户与4家农贸市场达成合作,设立“凤桥水蜜桃”专区,开展“菜篮子+地理标志”流量倍增探索,探索形成覆盖食品安全、便民服务、共富实践、基层治理的复合生态。
“我们结对的果农昨天来试营业,一天就卖了1200斤,非常受欢迎!”长新菜场负责人李凌飞说,将全力支持此次产销合作,为签约的“凤桥水蜜桃”果农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黄金档口”,简化入驻流程,减免入驻费用。
常秀农贸市场负责人潘柏荣表示,将利用市场宣传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精准服务,赋能品牌营销,还将依托市场快速检验室,为“凤桥水蜜桃”提供免费农残检测服务,推动建立可追溯体系,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保障果农合法权益。“我们将抓住机遇,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凤桥水蜜桃’!”嘉兴市未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凤桥水蜜桃”种植面积7500亩,年产量9300余吨,产值超1亿元,惠及众多果农。此次果农进驻农贸市场,是助力农民增收共富、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现在提起‘凤桥水蜜桃’这块牌子,我们有种优越感!”有着40多年种植经验的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胡先发说,20多年前,他也曾在农贸市场摆摊卖桃,后来主要转向线上和批发渠道。“现在政府牵线搭桥,又为我们提供了市场里的免费摊位,获得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做到保质保量。”
保质保量并非空话。在标准制定方面,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南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牵头起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凤桥水蜜桃数字化桃园建设》市级地方标准,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桃园生产管理,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该标准于2025年4月成功发布,与2022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凤桥水蜜桃》国家级团体标准组合,构建了从种植到果品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
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合同监督管理处处长潘黄荣表示,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合力推进“凤桥水蜜桃”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凤桥水蜜桃”地理标志保护推进计划,规范地理专用标志使用,加强地标上链可追溯,加大侵权打击力度,探索创新农贸市场增值服务多元化路径,将市场定位为城乡要素流动的节点、基层治理的触点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实现从“交易场”到“枢纽站”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