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6月6日报道: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过 20 万例,其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 2 位,死亡率居第 4 位,且近年来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治疗直肠癌,目前主要靠手术,其中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很常用。但对于长在靠近肛门的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操作起来特别困难。因为骨盆空间小,医生视野不好、操作不便,容易伤到旁边器官或者切不干净肿瘤。所以,如何彻底清除肿瘤、保住肛门、减少术后问题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医生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记者今天获悉,美国当地时间6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证明用机器人做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比用腹腔镜手术,能显著降低手术后癌症在局部的复发率!
机器人手术厉害在哪?简单说,就是医生坐在控制台,操作几个灵活的机械臂给病人做手术。机械臂上装有高清3D摄像头,手术器械能像人的手腕一样灵活转动,甚至比人手还灵活!而且机器人还能自动过滤掉医生手部微小的抖动,让操作更精准稳定。
虽然机器人看起来更“牛”,但它是不是真的比腹腔镜手术效果好?这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因此,许剑民教授团队从2016年开始,联合全国11家大医院,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研究(REAL研究),对比这两种手术方式。他们总共研究了1240名中低位直肠癌病人,到2023年底都完成了随访。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结果显示,对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能够显著降低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并能显著提升保肛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排尿功能、性功能、控便功能,全方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成果在国际主流会议大会发言,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认可,作为重要临床证据被美国NCCN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收录。
许剑民教授团队在机器人直肠癌手术领域是国内的“领头羊”。2010年起,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累计开展超6000例,国内外第一;创新机器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等多种保肛技术,提出适合我国患者临床特点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新方法,牵头制定首部《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并发布中英文版。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教授表示,医院构建起的全新科技创新体系,核心框架为“四个注重”:注重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注重临床需求问题导向;注重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系统性布局,为医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指出,中山医院秉持“重科研、优管理、提质量、强协同”的理念,持续加大高水平临床研究的投入,并搭建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以提升效能与质量。医院深化“医研企”协同,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更为我国健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