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又一家拿商标玩文字游戏、对消费者抖机灵的企业,被揪了出来。近日,有网友反映,白象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质疑企业“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 6月4日,白象食品致歉称,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的包装,避免引发消费者的误解。
“多半袋面”秒变“多半”袋面,这让消费者感觉受到了愚弄。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的字样以醒目方式印刷在外包装上,消费者自然会认为是商品重量增加了。加之产品包装上有“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更无形中强化了消费者的判断。白象包装上确实注明了“多半”为注册商标,但标志极小,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多半”成了可以拆解拼凑的文字游戏,企业如此抖机灵,是在跟消费者耍心眼。
企业营销套路“多半”,信誉就会减半。消费者的信任来之不易,企业更得诚信经营、真诚待客。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心机”商标屡见不鲜。一品牛肉干不含牛肉,“一品牛”仅是商标;德子土鸡卖的不是土鸡,“德子土”是商标;千禾0酱油并不一定意味着零添加,“千禾0”是商标;甚至某120W 充电器将“120W”注册为商标,实际功率仅12W……为赚取利益,企业在商标上打擦边球,俨然已成为某种潜规则。
《商标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据报道,今麦郎2020年申请的“1袋半”商标就因“缺乏显著性且易使公众对商品分量产生误认”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无效。显然,幻想靠“心机”商标打开市场、赢得销量,既短视、不明智,也不被允许。
品牌形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商标不该成为企业随意揉捏的橡皮泥,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经营秩序,不容商家抖机灵。多在产品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少在商标和包装上搞花样,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