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日前,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2025)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从会上获悉,截至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新增装机与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占据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半壁江山”。
这一耀眼成绩单,既展现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也标志着其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一环。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加速推进的当下,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向着更广阔的深蓝海域乘风启航。
向深远海转型
随着近海资源趋紧,中国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挺进。梳理资料可发现,“单30政策”(离岸超30千米或水深超30米)的落地,标志着开发主战场转移;中国深远海可开发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风速稳定在9米/秒以上,发电效率显著提升;金风科技已推出20—25兆瓦(MW)深远海旗舰机型,可降本10%;全球最大26MW样机下线,大型化技术领跑全球。
3月底,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主办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发展论坛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展览会期间举行,会上获悉,“未来,深远海将成为海上风电产业的‘主战场’。”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海上风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不断提升。深远海上风电项目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海上风电向更广阔海域拓展。
中国船级社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红涛在会上表示,中国深远海可开发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深远海上风电速更稳定,年平均风速可达9米/秒以上,发电小时数显著高于近海,适合大规模风电开发。为适应深远海的特征,风机大型化和漂浮式是全球各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大趋势。
“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10MW,截至目前,16MW已经批量应用,18—20MW样机已经安装并网发电,26MW样机下线,其他国家目前仅15MW样机运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田野表示,我国机组大型化已经领先全球。风电机组实现了大型化、平台化、智能化和模块化发展,机组技术类型涵盖双馈、直驱和半直驱。
技术攻坚与产业配套
漂浮式风电是解锁深远海的核心钥匙。中国已完成5款样机示范,总装机40MW。三峡集团“引领号”、中船海装“扶摇号”等示范项目实现“零突破”。海南万宁商业化漂浮式项目规划1000MW(一期200MW),全球最大。
然而,从示范到规模化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技术卡脖子。一体化设计滞后,依赖欧美软件(如Bladed、FAST),国产工具“小而散”,缺乏气动—水动—伺服多场耦合仿真能力;动态海缆瓶颈,需适配台风与复杂海流,但动态机理不明、全尺寸测试缺失,海生物附着抑制技术未成熟;基础型式单一,现有项目均为半潜式,张力腿等新型基础受制于国际垄断。另一方面,产业链断点。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低,叶片的IEC标准与国内环境不兼容,碳纤维材料依赖进口;轴承的多场耦合设计、滚子热处理等“卡脖子”,试验机缺失;国产HMPE纤维耐蠕变性弱,张紧器可靠性不足等。
业内专家直言:“核心技术不成熟与产业配套缺失,导致漂浮式成本难有跨越式突破。”
政策技术生态协同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要发展海上风电,释放强烈信号。
从区域分布来看,沿海省份密集行动。今年,广东、浙江和福建的海上风电项目较多,规模增长快速。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刘博宸表示,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和大型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该从三方面发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精进技术储备,重点突破16MW以上机组、漂浮式基础、动态海缆等技术;二是产业链协同降本,构建“共链生态”,如阳江风电城实现塔筒、叶片本地化生产,降本20%;三是生态兼容设计,提前布局“风电+牧场”融合项目,规避用海冲突。
此外,针对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等矛盾造成的“用海打架”困局,可构建可持续用海新范式:
首先,空间优化,多规合一与深远海开发补贴。针对海域资源紧张的问题,宜优化用海规划,促进多规合一,用海单位应加强海上风电项目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专项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的衔接,合理规划用海区域,统筹协调空间布局,避免与其他海洋产业产生冲突。
其次,模式创新,跨行业协同与立体用海机制。创新商业模式,打通跨行业用海的协调机制,切实提高海上风电场区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如成立地方性海洋经济联合体,整合当地风电、渔业、航运企业,共享海域数据与设施。
再者,审批改革,多部门协调与数字化平台。政府宜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与能源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编制省级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海上风电项目的用海需求,实现用海资源的科学配置。
最后,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与长期监测体系。探索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标准,并开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研究,如推行“生态银行”等绿色金融方法,通过企业缴纳生态保证金以用于第三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向深远海进发,不仅是能源版图的重构,更是一场产业链与海洋生态的深度协奏。这场向蓝海要绿色的远征,注定重塑未来能源的潮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