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近年来,我市耀州区董家河镇针对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创新打造“研判会、谋划会、院坝会、听证会、联欢会”五会治村工作机制,通过党群共治激发治理活力,实现生产发展、民生保障、矛盾化解、文明培育等多维提升,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判会”织密民生保障网
研判会是“五会治村”之根基。会前,工作人员化身“民情调研员”,穿梭于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之间,询问生产难题,了解生活困境,将每一户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后,由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牵头,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围坐一起,召开主题研判会,为每一户困难家庭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真正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滴灌”。同时,将防返贫监测预警与民政救助紧密融合,邀请群众参与监督民政救济工作,让兜底保障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每一份救助都能落到实处,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谋划会”激活共治源头水
谋划会是“五会治村”之关键。会议遵循“1341工作法”,有条不紊推进。通过一次全面走访,广泛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历经三次会议,从不同视角深入研判问题,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案;按照四条科学标准对收集到的信息梳理、筛选和排序,去伪存真;开展一次实地查验,确定村级公共事务项目。2024年以来,董家河镇借助“谋划会”广纳民意,共收集到1405条宝贵信息。其中,基础设施类952条,公共服务类246条,产业及其他问题207条。经过层层筛选和精心谋划,最终确定并实施了18个贴合群众需求的项目。
“院坝会”破解治理梗阻点
院坝会是“五会治村”之核心。聚焦群众关心的公共议题,将会议开到群众家门口,打破了传统会议的形式,让群众能够轻松参与。群众观摩会,让群众亲身感受乡村发展变化,激发内生动力;游子座谈会,汇聚游子智慧,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人才交流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专题议论会,针对具体问题深入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在这里,群众成为主角,大家带着问题而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你来我往的交流碰撞中,“吵”出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通过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106件,成功解决问题26个,协调化解51起矛盾纠纷隐患,营造出人人参与基层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
“听证会”筑牢和谐稳定基础
听证会是“五会治村”之保障。针对部分难化解的矛盾纠纷,采用“6+N”模式,组织群众代表、包村领导、村组干部、法律顾问、司法所、派出所及相关部门联合召开。在听证会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同步开展矛盾化解、政策解读和普法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成功化解多起信访积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联欢会”培育文明新风尚
联欢会是“五会治村”之灵魂。结合传统节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群众积极参与,成为文娱活动的主角。2024年,董家河镇各村举办联欢会等文艺活动10余场。在全国文明村王家砭村,116名先进典型受到表彰,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村民向上向善;在凤柳村,500余名群众踊跃参与,现场热闹非凡。联欢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推动了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五会治村”的启示
董家河镇“五会治村”机制,以低成本、高实效的实践,实现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打造了极具推广价值的样板。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坚持党建引领,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与发展的受益者,进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五会治村”给我们今后的乡村治理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会治村”工作机制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研判会、谋划会、院坝会激发自治活力,听证会强化法治保障,联欢会深化德治教化,三者协同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难题。因此,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深入研究本地实际情况,针对各类治理难题,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合力,让原本各自为战的资源在统一的治理框架下高效协同运作,因地制宜打造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治理模式。
启示之二:民为本。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董家河镇的“五会治村”机制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思想,始终将群众需求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问题收集(研判会),到共商共议(谋划会、院坝会),再到监督评议(听证会),日常宣传(联欢会),形成闭环治理,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效。因此,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必须高度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文艺演出、民俗节庆等活动,以小品、歌曲、民俗等表演形式传播治理理念与政策法规,让村民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与受益者,推动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启示之三:强党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在董家河镇,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开会前,深入走访各家各户,精准确定会议议题;会议期间,党员干部带头发言,引导讨论方向,协调各方矛盾。因此,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组织为核心,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如线上议事群、线下党群服务中心等,激活群众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村庄事务讨论、表达诉求。
(作者为市委政研室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