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刘睿
近年来,经期使用的卫生棉条逐渐从“小众话题”走向公众视野,在社交媒体上,不乏对于卫生棉条的正面评价。许多用户称其“更干爽、透气”“减少异味”“贴身不走位”,尤其适合运动时使用。然而,对于尚未有性生活的女性,使用卫生棉条存在哪些健康风险?到底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和选择?
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妇科主治医师周洪宇表示:“部分关于卫生棉条的宣传忽略个体差异,盲目泛化地推崇其优势。”她特别强调:对于未曾有性生活的女性,在使用卫生棉条时需慎重考虑,不能盲目“跟风”。
“首先我们得清楚处女膜的结构。”周洪宇医生解释,“它是位于阴道口的一层薄膜状组织,中间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孔洞,但弹性和厚度个体差异极大。这意味着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外力作用(比如骑自行车、骑马,使用卫生棉条等)而破裂。”
卫生棉条的直径大多在1.5至2厘米之间,理论上可穿过处女膜的孔洞,但实践中并不总是顺利。周洪宇医生提到:“一些使用者因为对自己身体结构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放不进去’或‘放错位置’的情况,甚至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帮忙取出。”这种“操作困难”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不适,还有心理压力。
更严重的是感染风险。“由于卫生棉条属于入体式用品,一旦手部不洁或操作不当,极易将外界细菌带入阴道,造成阴道炎,甚至更深层次的感染。”周洪宇医生提醒,使用卫生棉条首先得选择正规产品,使用时间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否则也容易引发细菌滋生和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SS是一种罕见但潜在致命的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毒素引起,曾在欧美广泛使用卫生棉条时期引发过一定范围的公共卫生恐慌。尽管现在的卫生棉条材料更安全、吸收力更稳定,但“长时间滞留的风险依然存在”。
“卫生棉条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它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万能解药’,没有性生活的女性及对棉纤维材质易过敏者等,不建议盲目跟风使用。”周洪宇医生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