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管云
但是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和估值整改要求不变的情况下,理财资产端不得不向多元资产拓展去向波动要收益和负债端风险偏好难以提升的矛盾实际会越来越明显。
2025年4月份,wind数据显示,目前金融机构的住户定期存款达到118.2万亿元,而活期存款为40.9万亿元,其中前者是持续创造历史新高的过程,而后者虽然波动较大,但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果时间翻回到2022年初,定期存款大概是70万亿,也就是说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居民的定期存款增长了64%,而且中间极少回撤。
01
存款利率持续降低,
理财渴望承接“泼天富贵”
近期各类型银行普遍调低存款利率,从去年的禁止存款手工补息,到今年无论大小还是国有股份城农商又或是民营银行,统一调降存款利率,让存款“特种兵”无所遁形。作为曾经最接近存款替代的资产管理产品,理财产品自然开始期待存款能够大幅度向理财转化。
实际上确实有一定的“搬家”迹象显现,年内至今理财的主要投资品种债券表现一般,尤其是与前两年的债券大牛市相比,但理财规模依然增长了2万亿元。但是从数据上看,这2万亿的增量几乎全部集中于日开型和1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而非理财公司竭力宣传的多资产多策略含权产品或者较长期限的产品。
从存款数据变化可以得到验证,第一季度定期存款数据持续走高,而活期存款数据是降低的,定期存款到期是个陆续渐进的过程,而活期存款如果转化为理财,自然而然就会偏向于流动性好、收益能够稳定跑赢货币基金的产品。
02
实际银行理财的“存款替代”属性
已经大不如前
2022年底理财发生过超预期的“负反馈”,规模一度大幅下滑,2023年理财通过增配存款等低波资产、叠加使用一些估值便利等净值平滑手段,实际上增强了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属性,因此规模得以持续回升,并创历史新高。
但是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和估值整改要求不变的情况下,理财资产端不得不向多元资产拓展去向波动要收益和负债端风险偏好难以提升的矛盾实际会越来越明显。定期存款到期后,即便收益率下降,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比例会转向带有波动可能的资管产品,一方面是能够真正替代存款的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也会同步下降,另一方面定期存款客户的风险偏好水平短期还难以明显提升,甚至还会进一步弱化。
当然,理财公司也不可谓不努力,为了吸引储户,现阶段所有你能看到能够提供稳定收益体验的产品,在2025年内至今,或多或少都有理财公司用之前积攒的浮盈垫子释放出来达到的效果。此外,理财公司还提供所谓的“首发热销产品”等在发售初期精细化操作出5%乃至更高的收益率来揽客,尽管实际收益率不可持续,但精于“薅羊毛”的部分理财客户仍乐此不疲。而推出通过期限匹配创造3%以上收益的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存款存单产品、增加分红功能创造更好的现金流体验等更是主流理财公司的常规操作了。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存款搬家效应发生在活期存款领域更加明显,但客户现阶段的风险偏好类型决定了存款搬家即便有也是个渐进的过程。此外,银行理财经过市场波动的洗礼和更完善的监管整改之后,自身“理财替代”的属性已经大幅降低。或许存款搬家效应的第一受益资管子行业依然是银行理财,但差异化特征明显的含权类理财产品想做好,依然需要提升投研能力,为匹配此类产品需求的客户创造出真正符合需求的产品体验和收益率表现,不宜为了短期冲击规模和体量,盲目通过各种手段增强理财产品“刚兑”属性甚至打价格战。好在最新的理财公司分类监管评级办法对此行为进行了约束,有助于引导理财公司从“存款替代”向真正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型升级,完善居民财富管理的选择图谱。
文:智信特约研究员 某城商行资管部资深从业人员
✓
ziguanyun.com
资管云 | 大金融 · 全业务 · 体系化
√ 独创 市场-投行-资管-财富 知识树
√金融实务课/考证/讲座/金融数据库
√累计服务20万金融人/100+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