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工互联科技集团董事长智振、董事会秘书刘青访问了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与学院党委书记李超、院长罗智勇就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双方正式签署《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与中工互联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和《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与中工互联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两项合作协议,标志着校企双方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形成长期、稳定、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图: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罗智勇院长向智振董事长颁发了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实习实训企业导师聘书。这一授予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可,也彰显了双方共育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决心。
立足“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共同绘制协同创新蓝图
此次合作以“协作开放、优势集成、联合创新”为宗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协议框架,双方将在科研平台共建、项目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成果协同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共同体”。
中工互联董事长智振表示,中工互联将依托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积累,积极参与到北语信息科学学院科研开发与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过程中,推动科技成果的广泛落地。
共建科研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根据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技术、人才、数据等优势资源,在工业人工智能、语言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领域设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设有专家学术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推荐知名学者与技术专家担纲,指导科研方向、项目立项及实施评估等重要工作。
图:智振被聘为北语信息科学学院实习实训企业导师双方将每年召开科研规划会议,确定不少于一项联合开发项目,并围绕项目开展产品研发、算法优化、数据建模等实质性工作,力求实现“科研—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建设实训基地,打通课堂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
除科研合作外,双方同步签署的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开展多维实践育人。中工互联与北京语言大学即时展开校企合作招聘,优先录取北语应届毕业生。中工互联每年将接收不少于5人次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业大模型产品研发和落地项目,在实战中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企业导师制度亦在协议中被重点提出。中工互联将派遣集团核心技术骨干和合作企业项目专家等,担任北语信息科学学院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构建“课内教学+课外指导+企业实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图:双方团队合影留念此外,校企双方将联合举办专题讲座、前沿论坛、技术培训等活动,增进学生对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动态的认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双方还将联合开发教学案例、实践课程和微专业模块,为高校专业建设注入产业元素。
奋楫笃行育英才,同心共筑科技梦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度重塑教育格局与人才需求。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中工互联与北语信息科学学院通过此次签约,搭建起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坚实平台,不仅为学校拓宽了育人路径,也为企业储备了创新力量,更为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图:北京语言大学未来,双方将在联合研究中心、智能语料平台、产学研用融合孵化等更多维度持续深化合作,携手打造校企合作新样板,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