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近日中国银行2024年财报透露:该行负责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授信管理部”已更名为“授信管理与资产保全部”。这是继工商银行后,又一家银行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更换“叫法”。
2024年末,中国银行境内机构不良贷款总额21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92亿元,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31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2亿元。
其中个贷不良双升:余额为587亿元,比2023年底增加了143亿元,增幅32%;不良贷款率0.97%,增长0.22个百分点。
年报中中国银行表示,深化整治信贷审批、不良处置等领域的腐败问题,建立一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定期摸排重检机制。
银行掘金“不良资产”
今年年初,还有一家国有大行对其风险管理部进行调整,成立风险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一级部),加大自主清收力度,向不良资产要利润。
据了解,这家银行在2021年将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下设的“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心”更名为“风险资产经营管理中心”。更名后开启经营转型实践,组织实施自主清收专项活动、账销案存资产清收百亿攻坚战等,包括向账销案存资产要效益;坚持“常规处置优先、呆账核销其次、批量转让最后”的经营策略,科学精准开展风险资产“三分类”(冰棍、根雕、顽石),对应匹配最优处置方式。
而2024年底,对上述部门进行了组织架构上的升级。各级行都已经对原风险管理部的职责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成立了风险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一级部),实现不良资产的全口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以达到缩短管理链条、提高处置效率、节约资源占用、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
除此之外,该行去年还新设立了“个人信贷部”,是将原来的个人金融业务部等部门的个人信贷业务进行了整合,成立的一级部门。主要是因为个人信贷业务规模越来越大。
向不良资产要利润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面临较大压力,不良资产行业规模和格局发生较大变化。银行不再向此前一样对不良贷款进行大批量的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而是更倾向于自行处置,向不良资产要利润。
较为典型的是平安银行。平安银行于2016年就成立了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简称“平安特管”),内部定位是“独立的清收铁军”,到2020年清收不良资产“赚了”500多亿。2019年又上线催清收一体化平台,已实现零售资产全流程线上清收。
成立以来,按照“线上化、智能化、生态化、投行化”的经营思路,已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近2500亿元,成为金融机构典型。
不过,在个贷不良贷款方面,打包转让依然是银行比较方便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个人不良贷款的逾期人数和逾期率均出现上升,据了解,银行2025年不良贷款的工作重心或将从对公移向个贷。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个贷不良批转规模将大幅提升,市场热度进一步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