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和AI齐上阵……考前预测真的靠谱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无论是名师还是AI,押题的背后,暗藏的都是商业套路。
陈志文表示,“我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他解析说,这些年高考在命题上讲究平稳。举个例子,(全国卷)数学第一道题往往是考集合,题型一定是选择题,(类似于)已知集合A,给个条件,然后(让考生)进行计算,这些年一直这样考,唯一不知道的是它参数的变化。即便是在新高考地区,我们也有适应性测试,适应测试实际就告诉你高考要这样考,我们对比一下适应性测试的考题,知识点和题型与正式考的知识点和题型是不会有太大区别的,变化的仍然是参数,包含一些题的切入角度。
陈志文认为,考生和家长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应保持理性,不要被商家过度宣传所迷惑。高考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押题能决定的,扎实的知识储备、稳定的心态才是制胜关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考生需要避免过度依赖AI解题,以免被误导。
有媒体的评论文章指出,事实上,剥开营销话术的外衣,所谓的“押题神器”不过是商家精心编织的焦虑收割机,其本质与高考命题的“反押题”机制、教育规律的科学性背道而驰。
高考对考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想依靠押题取胜,甚至由此滋长出投机心理,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实际上,现在的高考命题更多考查考生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不再仅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靠AI押中题目的可能性很小。
况且高考命题人为了防范“高考押题”,还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无论是名师“押题”,还是AI“押题”,不管商家吹嘘得多么神奇,更多不过是对考生、家长的忽悠。
“高考押题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让他们过于依赖“高考押题卷”,从而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
需要给“高考押题热”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