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李献如
近日,峰峰作协、涉县作协及峰峰民协会员50余人来到涉县西达镇台华村,开启一场古韵与新辉共绽的探寻之旅。
台华位于涉县西达镇东南,群山环绕,地形复杂。距县城25公里,村前244省道连接武安、河南,后与甘泉、河口相邻。村内513户1700余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村庄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最初名为 “台凹”,后因与“华” 字音相近,且 “华” 字有美丽光彩的寓意,于1911年更名为台华村。
走进村口,一棵高大的千年古槐巍然立于天地之间,苍劲有力,葳蕤蓊郁,如蛰龙般的虬枝伸向天空。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摇落一地金色的光斑,焕发着勃勃生机。
古槐下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立碑时间为1949年12月。上刻有“革命先烈纪念碑”,顶刻“精神不朽,浩气长存”,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神圣的光芒。石碑被岁月磨得泛白,但镌刻的烈士姓名清晰可辨,记载着十九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庄严肃穆,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抚摸碑身,仿佛看到烈士们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呐喊在战场上回荡。
踏入村内,恍若推开时光之门,一幅恢弘的明清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台华村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建于明清,鼎于盛世。老宅古香古色的青砖楼阁错落有致,飞檐斗拱,恢宏壮观,红坯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门窗的木雕石刻,虽经风蚀,油漆剥落,残垣倾颓,却依旧栩栩如生。屋后,一树树紫色的梧桐花挤在枝头,将整个村都染成了绛红色。这些古老建筑,无疑是台华村历史文化的厚重承载者,一砖一瓦都延续着乡村文化的脉络。
据说,清朝中期,台华村李姓富甲一方,在此兴建李家大院,人称“地主庄园”。李清香(地主)是三代中医,看病卖药,勤俭持家,置办田宅,成为涉县一大地主。台华村有李家三条胡同、半道街,土地更是覆盖周边多个村庄。这些建筑楼高宅大,院套院,门对门,有“九门相照”之说。
在台华古老的土地上,红色革命故事代代相传,冲刷着烽火岁月的记忆。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此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古村的老宅,曾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成为那战火纷飞年代里的生命庇护所。
1937年,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对平民百姓疯狂杀戮,实行所谓的“三光”政策。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在赤岸村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反“扫荡”斗争。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385旅,驻西达台华、关防区域。台华村部分老宅被划为救助战斗伤员的“六驻院”,也称“385旅战地医院”,在战争年代挽救了八路军伤员及百姓的生命。当时,老宅楼顶垒砌三个炮楼,屋角的窑洞、地道至今仍保留完好。
青砖黛瓦的百年老宅,成为抗战岁月温暖的记忆,斑驳的土墙依然浸透着暗红的血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老宅分配给少房无地的贫苦农民。现在这些老宅成为了一种“红色历史”,一张“文化名片”。
台华古村的每一块土坯、每一片瓦砾,都烙印着那段烽火岁月的痕迹,残留着当年的硝烟味道,让人们对革命先辈的牺牲有了更为刻骨铭心的体悟。这些红色记忆,如同一簇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给予一代又一代村民坚持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奋勇前行。
如今的台华村,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自2022 年起,台华村改造600余亩荒滩,精心规划种植红薯、辣椒、玉米等农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购买黑山羊进行规模化圈养,目前已发展成为规模养殖。去年台华红薯产量高达45万斤,收入高达60万余元,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 “致富歌”。
2024年,台华村投资200万元建成了粉条加工厂,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红薯产业已经成为了台华村的支柱产业,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村支部席国成介绍说,现在的台华村,乡村振兴的征程才刚起步,我们的目标是发扬“老黄牛”精神,打造一个集体受益的涉县“白沙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这是我们新时代的“台华梦”。
温暖的阳光,给古村的太行山镀上一层金边。恍惚间,当年的八路军385旅军人扛着步枪,从梯田尽头走来。他们的身影与今日的炊烟重叠,化作太行山最深的褶皱里,永不褪色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