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黄欢
清晨7时,红谷滩区翠苑路农贸市场的电子屏上正逐行滚动当日菜品的检测结果。晨光透过明亮的玻璃幕墙洒入市场,商户们手脚麻利地将水灵灵的蔬果码放整齐,鲜翠欲滴的色泽与地面光洁的瓷砖交相辉映。
“以前摊前污水横流,顾客都得踮着脚走。现在踩着亮堂堂的瓷砖来买菜,我们做生意都更有干劲!”经营了十年蔬菜摊的李大姐一边擦拭智能溯源秤,一边笑着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线上订单页面,“昨天刚接了37单配送,这在改造前根本不敢想。”
今年以来,红谷滩区多个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相继开门纳客。改造后的市场不仅环境整洁敞亮,更在功能布局上巧下功夫。蔬菜区、水产区、粮油副食区标识清晰,冷链设备保障生鲜产品新鲜度,连生活娱乐用品区都精心布置。市场实行智能化管理系统,食品溯源信息化功能给每一份食材配备了“电子身份证”。“现在带孙子来买菜,他总爱对着电子屏研究蔬菜从哪来的,食品安全看得见,我们老年人也放心。” 市民王大爷指着墙上的溯源流程图,脸上满是欣慰。
在智慧赋能下,农贸市场正焕发全新活力。5月27日上午8时,翠苑路农贸市场内,身着“供销万家”制服的配送员推着冷链车穿梭于档口间。“我们与省供销联社合作形成战略联盟,打造供销万家连锁超市,与海天系列合作打造海天精品馆,与中国供销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合作引进新疆馆和内蒙古馆,打造供销一体化的直营店铺。如今,新疆馆的葡萄干、内蒙古馆的牛羊肉成了网红单品,不少顾客专门开车来采购。” 翠苑路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场除主营农贸市场生鲜蔬菜、海鲜水产、牛羊肉基础业态外,还规划出外卖业务配送区域,鼓励商户发展电商配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让新鲜食材直通千家万户。
而在红岭农贸市场,一场“文化+菜场”的奇妙碰撞正在上演。市场入口处,霓虹勾勒的南昌方言墙成了网红打卡点,“恰了饭啵”“好刹火”等俏皮话语引得年轻人纷纷驻足拍照。循着瓦罐汤的香气步入一楼美食街,南昌拌粉、瓦罐汤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现在下个楼就能吃早餐、买菜,还能测血压,太方便了!”推着婴儿车的张女士边说边指向角落的便民服务台,那里血压仪、急救箱一应俱全。
红岭农贸市场打破传统农贸市场的单一布局,一楼以餐饮美食为主的商业街融入南昌历史文化元素,二楼平价菜、农民菜等区域既选择多样又平衡物价,还增设停车场、休闲区等便民设施,摇身一变成为集购物、休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全新邻里中心,让市民买菜仿若逛商场。
上午9时,茶园街农贸市场依然人来人往。市场外,共享充电桩旁,外卖骑手小王正给电动车充电:“现在商户出餐快,停车也方便,送单效率提高不少。”市场内,农残检测室的工作人员将刚抽检的菠菜样本放入检测仪,LED屏同步公示结果。“我们每天抽检20批次,不合格产品当场下架。”检测员小李展示着检测报告,眼神坚定,“居民吃得安心,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如今的茶园街农贸市场业态丰富,四周沿街商铺引入超市、药店等,满足居民“一菜一早”的消费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买菜。
从智慧溯源到文旅融合,从便民服务到业态创新,红谷滩区的这些“新菜场”正重塑城市烟火气。“我们将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让‘菜篮子’既装满民生温度,也承载城市活力。” 南昌市商务局农贸市场督查科唐才秀表示,接下来还将探索“菜场 +社区服务”“菜场+老年食堂” 等新模式,让传统农贸市场成为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上一篇:园林绿化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