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5月26日-27日,深圳迎来文化领域的年度盛事——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这场文化盛会的举办,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合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以当下文化问题为导向,发出“好声音”,给出“金点子”。
从外卖诗人到微短剧,受众圈层正在打开,创作迎来新机。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媒介剧变正为文艺工作者开辟了面向更广大人群的空间,敞开巨大的可能性。
拥抱变化,这个世界越发不缺故事,缺的是“我”的故事。在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看来,“新大众文艺”应时而生,对一种强力生长但还未经雕琢的写作方式要抱以足够的宽容。写作圈层被打破,人人皆可是作者。
“新大众文艺”带来新的生活体验。文化和科技融合正酣,新技术正为老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绣花功夫”、出版业界的融合发展带来更多新招式、新内功。
在剧变之中保持不变的是,文艺为了大众。繁荣文艺创作论坛聚焦互联网时代的“新大众文艺”,探讨流量与质量的“共生密码”。演员靳东的发言成为不少创作者的“嘴替”:文艺不是流水线上的快消品,而是民族精神的DNA。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呈现形式,“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也不会变。
技术会迭代,冷热有周期。文艺创作如此,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开发更是如此。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所在的时代相关。缺失对人文精神的溯源、脱离对时代精神的体察,文旅开发也就难免“千人一面”。作家阿来近年开启唐宋文学之旅、走读山河,他指出,在文旅开发热潮中,亟待善用丰厚的遗产积累、预防精神“贫血”。
从问题中来,终究到实践中去。这场思想交流的盛宴,将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切实动力。人们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绚丽新篇。
上一篇:白雨露卫冕女子斯诺克世锦赛
下一篇:通过技术力量 焕新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