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金妮
一个热门话题、一段精彩视频,就能让某个地方瞬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收获“泼天的流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的文旅赛道,注定属于那些既能“造浪”又能“稳舵”的探索者。
社交媒体时代,文旅产业的“出圈”变得更加迅速和不可预测。一个热门话题、一段精彩视频,就能让某个地方瞬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收获“泼天的流量”。
然而,流量只是起点,如何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泼天的富贵”,才是真正的考题。
回顾近期,众多文旅案例成功“出圈”,展现出当下文旅转型的新范式。随着文博热兴起,莫高窟通过发售应急票、推出VR沉浸式体验等手段,在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游览体验,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这体现出文旅产业正突破单一业态局限,借助现代科技,使游客更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向深度文化体验游转变。
而在贵州,“村超”“村BA”“村马”等一批“村”字头的乡村文体旅活动火爆全国。现场不仅有精彩的赛事演出,还融入了特色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赛、体验。可以看出,文旅发展愈发注重挖掘地方特色,以个性化的内容吸引游客。
与此同时,各地文旅部门积极创新宣推方式。去年,多地文旅局仿照《我姓石》等喊麦形式,展示自家旅游特色,凭借魔性、跳跃、“洗脑”的特点迅速在网络上爆火。今年,“李曦承进行曲”跳到了各地景区。文旅宣传成为最恣意奔放的赛道,各地文旅宣传账号也被誉为官方账号中最内卷的账号。
然而流量浪潮下,硬件承接能力却是关键分水岭。比如,部分景区在流量高峰时期,由于基础设施不足,出现交通拥堵、住宿紧张、餐饮价格虚高等现象,严重影响游客体验,导致负面评价不断。毕竟,即便网上宣传得再好,再深谙流量密码,最终还是要靠实地体验说话。
实际上,从近年来火爆的网红旅游城市来看,很多地方在抓流量的时候已经在同步布局抓承接能力。如果说山东淄博在烧烤爆火后,是政府迅速行动,从交通、住宿、餐饮、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打了一场快速反应战;那么“五一”期间爆火的重庆市荣昌区,就已经是从引流到接流进行提前谋划,以“卤鹅哥”林江的爆红引流,随后各种贴心暖心服务全力接流,每一个卖点、服务点又成了网络话题点。
再看今年5月18日开团的“1818,赤壁火了”百万游客游赤壁首发团活动,赤壁古战场、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景区全新升级,通过推出优惠活动、举办烟花秀和大型实景剧《赤壁・借东风》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运营方还邀请全国近千名包机商、游轮商、渠道商前来,借助他们的力量进行线路宣传,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赤壁在接住流量方面的精心策划与积极行动。
从这些案例能看出,文旅产业已进入“热度骤升+稳健运营”的新赛段。想要真正留住游客,必须把基础做实、服务做细。通过改善交通、增加住宿、稳定物价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游客来得顺畅、住得舒心、玩得放心。同时,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特色文化体验的设计,往往比网红标签更能赢得口碑,更能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频次。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贵州近年来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黄小西吃晚饭”“村超”“村BA”“红飘带”“贵阳路边音乐会”等接连出圈,更是让贵州文旅声名远扬。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服务。同时,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开发更多新产品、新路线、新业态。利用新媒体平台,持续创新宣推方式,讲好贵州文旅故事,吸引更多游客。
“泼天的流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的文旅赛道,注定属于那些既能“造浪”又能“稳舵”的探索者。只有充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提升自身的承接能力,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优化,才能让“网红”变为“长红”,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上一篇:开展森林防灭火系列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