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夏,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内,去年种植的蓝莓已挂果成熟,开始上市;在衢州市开化县一处生态茶园内,一片片茶叶听着音乐,青翠鲜嫩,在衢州市龙游县一间共富工坊里,琳琅满目的竹制工艺品吸引着游客前往……在这一幅幅徐徐展开的乡村图景后面,忙碌着一个个新时代返乡新农人的身影。
近年来,衢州市聚焦“双柚”、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和“3+X”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共富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人才、农创客、大学生等各类创新创业的个人、团队、企业、社会组织到农村创业。
AI机器人上岗,智慧化农业有了新帮手
衢州市淘谷居生态农业基地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蓝莓丛中,一台AI巡检机器人正穿梭移动,不停扫描果实和叶片,自动识别、对比着果实成熟度和叶片潜在病虫害,将搜集的数据形成产量地图和病虫害地图传递至后台。
通过数据地图,基地负责人饶胜男可以精确调控蓝莓采摘区域和产量、配置用工数量、防控病虫害。
2013年,饶胜男自俄罗斯留学回国。那时,家里已在经营一处350亩的传统型农场,除了种植梨、樱桃、枇杷、猕猴桃、西瓜等水果,还养殖鸡鸭,实现农场自我生态循环。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方向,农场效益并不理想,成为饶胜男口中的“鸡肋”。
最初回国,饶胜男本打算替父母解一时之忧,再前往俄罗斯继续工作。但由于对农业领域不熟悉,她并没有想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经过深思熟虑后,饶胜男决定不走了。
“中国农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一是冬天冻害、夏天干旱等气候原因所致的灾害,再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员年龄趋大,还有中国农业在很多具体领域没有实现标准化,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饶胜男说。
经过几年准备,2017年,饶胜男在农场开启智能化探索,迈出第一步。伊始,她将水果种植种类进行精简,主要瞄向柑橘、枇杷、猕猴桃等浆果类水果。
“不同水果有不同的具体技术要求,品种太多的话,整体管理起来繁琐,聚焦一类水果更易实现种植标准化、智慧化。此外,浆果市场前景更广阔。”饶胜男表示。
2021年,在衢州市莲花镇,第二个淘谷居生态农业基地建成,占地50亩,种植蓝莓、鲜切玫瑰。这是一个完全的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基地,在首个基地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
基地内,环境综合传感器、植物气孔摄像机等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全天候监测、调控温室内的微气候环境、土壤环境。
今年3月,淘谷居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AI巡检机器人也在莲花基地正式“上岗”。“虽然目前还是一个样品,属于调试实验阶段,但是效果已经突显。”饶胜男表示。
去年,在衢州市周家乡相对村,一片占地218亩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投入使用,主要种植从澳大利亚、秘鲁两国引进的蓝莓品种。
在温室内,22亩的蓝莓采用无土栽培,养料凭靠水肥提供,并在第一年实施密植,以提高整体产量。自3月起,蓝莓开始挂果,如今长势正旺。
饶胜男表示,此处基地更进一步,采用了智能化环控、水肥灌溉一体化、循环通风、暖通加热、内外遮阳、智能化巡检和病虫害防控系统等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果实质量。
但饶胜男的智慧化农业探索之路不止于此,她的理想是研发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技术方案。
“我们拥有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研发团队,依托现有基地打造示范园区,正在研发一套适合我国的农业数字化管理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量,前景可期。”饶胜男说。
“生态+数字”,双轮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谷雨前夕,一场淅淅沥沥的细雨飘落衢州。在位于该市开化县芹源村的御玺明代贡茶园内,雨落声、鸟鸣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萦绕在1080亩茶树间,更显幽静。
错落茶树间,5000多棵挺拔的银杏树引人注目。茶园负责人汪洋介绍说,种植银杏是有“益”为之,自2002年茶园开园起,迄今已生长20多年。
“银杏可以引鸟防虫,而且本身微毒不会引虫。夏天阳光强烈,银杏叶可以把直射光变成散射光,起到遮挡作用;冬天,茶树需要阳光,银杏叶落敞开通道,同时,落叶又可为茶树生长提供养料。”汪洋说,因为银杏,茶园景观也更美了。
不止于生态手段种茶,在茶园各处还散布着太阳能杀虫灯、防霜风扇等7种、十几台数字化智能设备,用于监控土壤环境、气象环境和防控病虫害等。
茶园内一款声波能防控害虫设备,通过发出“滋滋”声来阻止小绿叶蝉交配繁殖。在设备前端,还安置有一块黄红色相间的诱虫板,针对不同昆虫习性,一方面吸引害虫投撞在粘板上,一方面防止蜜蜂等益虫误撞。在诱虫板前,一个摄像头24小时进行观察、记录,将数据实时传递至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专家监控。
汪洋说,这些设备是茶园与省内相关技术企业合作研发,于2019年投入使用,是浙江省内第一家。
那一年,自日本留学归国的汪洋正在上海工作,在了解到浙江省人才引进政策后,自小耳濡目染种茶的他开始考虑回到家乡,让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那段时间,汪洋走访全国茶叶产区、茶博会,了解国内茶叶种植现状和市场情况。2020年,31岁的汪洋回到开化县贡茶园,“我深深觉得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返乡后,汪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研学、培训、交流等活动中,组织青少年走进茶园,“多行一里茶路,多读一卷茶书”,通过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全流程体验、学习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自2022年暑期开始,在团开化县委组织、指导下,开化县暑期三农游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茶园是其中重要一站。
团开化县委书记程慕楠介绍说,暑期三农游学面向省内外高校开化籍学子,每年暑期组织30人回到家乡走访了解开化产业发展现状,吸引他们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
为了帮助返乡学子顺利实现就业创业,近年,当地依托浙江省相关政策组织成立开化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面向45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从事农业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传帮带扶、孵化培育等全方位支持,以辐射带动青年农创客扎根农业,以农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作为会长,汪洋联合团开化县委、开化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暑期组织开化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实地走访会员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度体验之旅,并根据需求提供实习岗位。
汪洋说,驻守农村,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茶园相继组建开化御玺苑茶叶专业合作社、巾帼家庭农场,向周边农户定期推广、培训茶叶种植、生产技术,如今已辐射4个村落2000多亩茶园,带动14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
“农户增收涵盖土地租金、用工薪资、餐饮外包、茶叶收购等方面。”汪洋说,符合质量标准前提下,茶叶收购价会高出市场价10%至20%。
同时,茶园成立御玺茶艺培训学校,先后培训3万余人,帮助1700余人上岗就业。
据记载,自明末起,汪氏先祖曾改进开化芽茶生产工艺,并进贡至朝廷。300多年后,汪氏后人重拾祖业,研发创新茶艺,将中国茶文化传承发扬。
“一盒故乡”,乡村振兴迎来共富合伙人
临近端午,衢州市龙游县“一盒故乡”共富工坊创始人姜鹏收到来自浙江丽水的一个订单——5000个竹编粽篓。
距离端午还有一段时间,姜鹏决定将任务分包给周边合作过的农户,一来可以按时保质保量完工交货,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农户增加些额外收入。
“一盒故乡”共富工坊位于龙游县溪口镇上街内,面街的前厅曾是一座江西会馆,大到竹筐竹篮、竹马、竹制手提包,小到竹扇、竹蜻蜓、竹耳环,如今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千余种各式竹制品,后面院落是一处当地老旧民居,现开放为竹制品创新实践基地和培训场所。
姜鹏曾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毕业后回到杭州曾从事电商广告行业。“酒香也怕巷子深,龙游很多好物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走出去。”姜鹏决定发掘家乡的15款农产品、15款工艺品,借助电商渠道销售。
2016年,姜鹏返乡创立“一盒故乡”品牌,“电商是通过一个个快递盒子将家乡好物邮寄出去,以解在外游子思乡之情、思乡之愁。”姜鹏说命名“一盒故乡”,是希望挖掘乡愁元素,打造乡愁产业。
作为商品、工艺品,竹制品在龙游历史上也曾辉煌过,20世纪90年代后,由龙游县工艺竹编厂设计生产的竹编花瓶、竹编鼎、竹编熊猫等精美工艺品曾出口多个国家创收外汇。
在民间,由于塑料制品的普遍替代让竹制生活用品在百姓生活中渐行渐远,姜鹏决定重拾这段深植民间的乡愁记忆。
要想制作竹制品,先要有手艺人。姜鹏发现,曾经家家户户都会编织一二,但随着年轻人外流与疏远,精通竹艺的只剩一些年纪越来越大的老人。
为了请一位老师傅“出山”,姜鹏曾“三顾茅庐”。“老师傅婉拒说,如果他来我这里工作,工坊一旦倒闭了,他连保安的工作都没有了。”姜鹏说。
姜鹏明白,老师傅缺乏的是对竹制品市场的信心,但姜鹏的诚心还是打动了老师傅,加入到团队中。如今,共富工坊聘请了4位老师傅,同时招募一批年轻人向老师傅学艺。
如何打开市场、赢得市场,姜鹏意识到创新是唯一手段,也是吸引年轻人加入的秘诀,“在年轻人看来,日复一日编织几种产品,一眼望到头,是孤独、单调、乏味的,没人愿意做”。
为此,姜鹏在传统编织技艺基础上带头进行内容创新。
在共富工坊展厅里,一条竹龙悬挂上方,颇为引人注目。
2019年,在布置工坊展厅时,姜鹏考虑编织一条竹龙作为展示,契合“龙游”之意。
但团队老师傅都没有编过龙,不知从何下手。为了打破僵局,姜鹏画图设计,又找到当地舞龙队师傅制作了两条舞龙,从其竹子骨架中寻找灵感。
历时3个月,6位老师傅分工协作,竹龙终于成形。“我们参考酒篓制作龙角,用蹴鞠球作为龙眼,利用篾席编法制作龙舌,用传统六角编法制作龙身,最后组装在一起。”姜鹏说。
这次创新尝试也为共富工坊打开了市场。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这一年,共富工坊接到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订单,共制作了8条竹龙。
其中,为北京客户制作的竹龙结合非遗糖葫芦元素,做成一条“糖葫芦龙”,为深圳客户制作的竹龙长达70多米,将当地一家商场空间贯穿起来,成为一道风景……这些龙不拘一格,形态各异。
2021年,为了迎接杭州亚运会,姜鹏设计了一款亚韵竹制茶叶罐,他将会徽中“潮涌”主题、扇面元素与龙游饭甑山、灵山江等元素融合一起,先后修改20多稿,最后成功被选为杭州亚运会特供伴手礼,向世界展示了龙游竹文化。
一步步走来,姜鹏愈加明白,竹编技艺的传承、创新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为此,他联合清华大学创立“大师带导师,导师带工匠,工匠带农户”模式,牵线知名大师工匠,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100多名。
面向青少年,除了非遗进课堂,这几年来的每个星期,都会有周边小学师生走进工坊开展研学活动,学习、体验竹编技艺。为此,团队还特意设计了技法相对简单的书签、耳环供学生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2022年,在团龙游县委指导下,溪口青春联合会成立,姜鹏兼任会长,利用该平台传授乡村经营模式实践经验,如今已聚拢青年近200人。
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共富工坊更是不遗余力,通过订单分包、计件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一镇三乡1000多户实现增收。平日里,共富工坊组织创业技能培训,全年开展电商助农,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户销售地瓜干、桔柚、冬笋、莲子等农特产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