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作者简介:范波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
范波
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涵盖纺织、雕刻、漆器、乐器等多个领域,如玉屏箫笛、牙舟陶器、大方漆器、思州石砚、梵净山紫袍玉带石雕、黄平泥哨等,它们既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象征,又是贵州特色产业、特色旅游商品的重要支撑。今天,与大家分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刺绣、蜡染和银饰,它们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由此探寻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刺绣
贵州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五溪苗人“好五色衣裳”的记载,五色衣裳即是以刺绣装饰的衣裳。贵州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其中苗族刺绣最为著名,图案多取材于历史和生活,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布依族刺绣风格简洁,图案多反映生活场景,侗族刺绣以几何图案为主,色调素雅。
从用途上看,贵州民族刺绣传统上主要用于服装、背扇、被面、鞋帽等装饰。一套盛装通常有大量的刺绣,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满绣,如围腰、云肩等,并把刺绣点缀于衣袖、衣襟、衣摆、裤边等,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多,刺绣更广泛用于家居用品、装饰品、服饰的修饰,成为贵州特色旅游商品。
贵州刺绣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工艺、图案和色彩上。
第一眼看贵州刺绣,明艳的红色、清透的绿色、舒朗的蓝色、亮眼的黄色在底布沉静的黛色衬托下,无比的亮眼,而细密多变的针法和栩栩如生的物象一定会让你过目难忘。
从工艺上看,刺绣技法多样复杂,需高超的技艺。一般有绘画和剪纸两种方法来设计刺绣纹样,分别被称为“绘绣”和“剪绣”,也有技艺高超的绣娘不在底布上描出图稿,飞针走线,图案全在心里。刺绣的绣法主要有:平绣、破线绣、辫绣、皱绣、打籽绣、贴布绣、锁宝绣等,针法有铺绣、套绣、切绣、网绣等。最常见的平绣是把彩色的丝线平绣在织物上,针法细腻,还可双面刺绣;打籽绣是将丝线结成一连串的颗粒,紧密地绣在底布之上,呈现出饱满浑厚,质感强烈的图案;用丝线结成辫子进行刺绣,叫辫绣,是另外一种质朴清晰的效果;破线绣是将丝线细分成8至13根进行刺绣,绣面精致细腻。
贵州刺绣中锡绣和马尾绣别具特色。
锡绣是用金属锡剪成1至2毫米的锡条作为绣线绣在深色的底布上,图案工整,均匀细密,银光熠熠,无论是材料还是绣法在刺绣中都独具特色,现仅存于剑河县和黎平县清水江一带的苗族村寨中。
马尾绣是水族特色刺绣,主要流行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水族聚集区。水族养马赛马,喜爱马,绣娘将各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一根根精选的马尾上,把这种马尾线沿着图案的外形盘绣在底布上,再用彩色丝线在轮廓线内绣上各种精细纹样,如象征民族图腾的鱼,寓意安康的蝙蝠等,缠了马尾的绣线可使刺绣轮廓清晰、流畅、柔和,整个图案花中套花,富有立体感,这种刺绣技法可谓别具一格。
盘轴滚边绣是侗族的特色刺绣,分布在锦屏县,是以双针反复绕线,用彩线绣出连环花纹称为“盘轴”,再以三合一白色粗线在花纹外镶边,称为“滚边”,是侗族刺绣的代表。
从图案上看,贵州刺绣多种多样的技法,主要是由多种多样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决定的。贵州少数民族经过大胆的变形和巧妙的艺术处理,将祖先的崇拜、吉祥的龙凤、美丽的蝴蝶、成对的飞鸟、美丽的花朵,甚至是迁徙的记忆、农耕生活的记录,用手中的花线刺绣出一幅幅形态生动、富有活力的图案。刺绣图案中团花、菱形花、角花、条花的不同图案、不同色调、不同布局,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风格。但具体图案中物象的大小、姿态的变化、颜色的使用等都不以写实为本,而是依图案的需要和作者的构思而定,山里的花草、空中的云彩、林间的鸟雀是他们来源于生活的朴素创作源泉和情感,这种情感使得他们的刺绣作品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独一无二的审美情趣,同时使绣品显得生机勃勃。
从图案的象征上看,刺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说,成为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仅是装饰,在婚礼、节日等场合穿着刺绣服饰具有祈福和情感寄托的多重意义。刺绣纹样除动植物外,常见的还有三角纹、彩条纹、旋纹、万字纹等,与动植物纹样巧妙地组合成动静结合、虚实相应的和谐场景,也承载了深刻古老的民族记忆。如,三角纹象征迁徙途中他们走过的山,彩条纹象征他们跨过的江河等等,并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又如,蝴蝶妈妈造万物的刺绣,中心人物是蝴蝶妈妈,还装饰了牛龙、鱼龙、龙龟等图案,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也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平等和联系,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起源的独特理解;再如,流行于凯里、雷山一带的锁宝绣双身龙纹图,中心纹饰有双身龙纹、祖屋纹和人物纹,两侧则是蝴蝶、鹡宇鸟纹样,这些纹样的组合,表达了吉祥如意,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穿上这样传统服饰,就能得到祖先的庇佑,得到祝福。
蜡染
古称蜡缬,至今仍在贵州广泛保存并熟练使用。
从历史记载看,《贵州通志》有“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的记载。贵州平坝洞葬出土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集挑花、刺绣、蜡染工艺手法为一体,纹样繁缛多变,色彩丰富,是贵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蜡染刺绣实物,也是我国蜡染史上的重要发现,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有清代的“安顺蜡染背扇图”,足见蜡染技艺在贵州的悠久与精湛。周去非《岭外代答》和朱辅的《溪蛮丛笑》分别记载了两种不同的蜡染方法,一种是先将花纹刻在模板上然后涂蜡,如《岭外代答》载“以木板两片,镂成细花,用以挟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另一种是用蜡刀蘸蜡,自出心裁画出各种图案,如《溪蛮丛笑》载:“模取铜鼓文,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而这种方法现在更为常见。
从特色上看,与蜡染类似的还有枫香染、豆浆染等,染法大同小异,只是将蜡换作枫香树脂、豆浆,染后将涂料褪去,显出蓝底白花。蜡染的精妙在于去蜡后的“冰裂纹”自然肌理,呈现“天工开物”般的随机美感,由于手工操作,每个蜡染作品都不完全一样,从而别有神韵。
蜡染过去主要用于衣裙、床饰,现在更广泛地用于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创制作基础材料。
从工艺上看,蜡染的制作分为画蜡和染布两个程序。画蜡在俗语中称为“点蜡花”,是将融化的蜂蜡用铜蜡刀描绘出图案,点蜡花要求运用蜡刀娴熟且掌握蜡溶液的适宜温度,以保证线条的流畅,过热或过冷都不能绘制好图案。染布是用板蓝根通过发酵制成蓝靛色浆,将画好的布料放入染缸浸染,然后晒干,根据颜色的深浅需反复浸染。此外,人们还谙熟了用杨梅汁做成红色染料,用黄栀子做成黄色涂料,穿插涂染,形成别有风采的彩色蜡染。
从图案上看,蜡染与刺绣一样,有着丰富的图像和内容,同时因地区和文化的不同而异彩纷呈。常见的纹饰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来源于自然的花鸟虫鱼,妇女们寥寥数笔却能熟练地勾勒出形象逼真姿态动人的图案;第二种是几何图案,主要有旋涡纹、同心圆纹、锯齿纹、方格纹、三角纹、菱形纹、太阳纹、水波纹、云雷纹等,同形组合,多形成体,有的花上套花、花中显花、方圆并蓄,线条均匀对称,不少纹饰与古代铜鼓纹样相同;第三种是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相互点缀穿插,并加上精巧的刺绣,使蜡染锦上添花。
从图案的象征看,这些纹样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应是从自然形态演化而来。如旋涡纹有的说是耕牛头上的旋纹,有的说是水中的漩涡,也有人说是能起死回生的草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味,成为一种吉祥图案而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在民族地区田野调查还发现,同一题材不仅有刺绣作品,还有蜡染作品,并且是出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反映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贵州南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的“三鱼共首”图案,在山东即墨民间剪纸和湖北年画中都有其身影,“三鱼共首”图案不仅是传统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生生不息精神的象征。反映生活场景的“老鼠娶亲”图案,在台江苗族有刺绣作品,在榕江水族有蜡染作品,描绘了老鼠娶亲的欢乐场景,不论是刺绣还是蜡染,画面都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喜庆的色彩。
银饰
贵州各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而苗族银饰最为著名也最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种类和文化象征上。
从技艺上看,“錾刻”“拉丝”“花丝镶嵌”等是制作银饰的主要技法。银角是银饰中最大的一种,宽者有1米,以水牛角为造型,通常一副华贵富丽的银角正面雕有龙、凤、蝴蝶等图案。银冠通常由几百件造型各异,含义不同的银花、银珠、银片焊接而成。而每朵银花又是由2毫米左右的银丝手工编织并一点点焊接而成,展现惊人的材料控制能力,使用的焊接液体是溶有硼砂等物质的祖传秘方焊药,用空心铜管嘴吹低温焊接,这样焊接的银饰浑然天成,精美绝伦,而苗族银匠使用的工具就是风箱、锤子、拉丝钳和拉丝眼板,展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胸牌等饰品是用完整的一块银片在砧板上錾刻而成,砧板铺着松香,松香有弹性,用其做垫板,软硬特别适中,凭着心中有图、手中有数,用铁锤錾刻出各种繁复的图案。
从种类上看,可谓繁多。银饰衣饰有银片、银泡、银链、银扣、银铃、银吊牌、银腰牌、银披肩等,头饰有银冠、银角、银叉、银簪、银花等,胸饰有银项圈、银压领、银吊片、银项链等,手饰有各式各样的手镯、手圈、戒指、手链等。人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佩戴银饰,而且以大、重、多为美。银饰佩戴之讲究、繁缛,构成了苗服服饰的典型特征,一套完整的银饰10余公斤。著名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苗族盛装不仅绣饰色彩绚丽、绣工精致、花样繁多,而且配套的银饰达五六十件之多,耀眼的光彩令人称奇。
从文化象征看,苗族十分珍爱银饰,视之为财富地位、智慧勤劳、吉祥美丽的象征,苗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银饰有它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苗族创造的许多神话和传说,说明佩戴银饰的种种理由。白银亮洁无瑕,代表着光明、纯洁和幸福,他们笃信佩戴银饰能消灾辟邪,预防瘟疫,在银饰上铸上关于神灵祖先、吉祥物和崇拜物等图案,使银饰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而形成崇拜。
贵州少数民族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工具的缺乏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偿,刺绣、蜡染、银饰等艺术与各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必定会在其艺术形式的某种范式中传达本民族的语言来强化这种范式,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刺绣、蜡染、银饰等以它独特的艺术记录形式,成为表现各民族生产生活内容和历史的直接物质载体,记述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服饰艺术便由于这种载荷而发育起来,成为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特点的重要标志之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