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斌
在永川云雾山和英山之间的平行地带,有一个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包括仙龙、松溉、朱沱等乡镇的大片土地,在大江大河交错相隔以及爪形山脉分割成块的山城地貌,这里显得与众不同,也是长江上游鱼米之乡的核心区域。去年深秋一个周末,我们相约前往仙龙镇笋溪河畔的周滩子采风。
竹林掩映下,一座白墙青瓦的农村中式庭院映入眼帘,这是一个“凹”字形平房三合院,小院摆着几尊石磨石缸,周围开满了玫瑰花、海棠花和牵牛花,空气里弥漫着淡淡花香,伴随着乡野气息。小院正前方有一口鱼塘,目光从鱼塘抬高眺望出去,地平线尽头就是长江边上著名的松溉古镇,永川老县衙所在地。
农家小院主人喻大哥和朱小平夫妇,他们在城里生活了三十多年,打拼出自己一片天地,一双儿女在城里事业有成。闲下来的夫妇俩,想到那片滋养生命的土地,还有相互帮衬的乡邻乡亲,在城里谋生是责任和担当,回归农村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回到笋溪河,把老屋基修葺一新,一个精致的农家小院诞生了。朱小平适应能力强,在城里是雍容典雅的精致女人,回到农村系上围裙就是农家大嫂,在田地里摘豆角、掰苞谷、摘南瓜,过着自耕自种自收的田园生活,在她看来,有一双勤劳双手,农村满山遍野都是金疙瘩。她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为村民大情小事奔走,她的爱和善,温暖了村民的心,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致推选她为村民小组长。
笋溪河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它是一条小溪流,平原地势落差小,宽四五米的河水缓慢流淌,滋润着两岸庄稼。小憩片刻,我们走向院子,蓝天白云下的周滩子,秋高气爽,视野开阔,土地已种下冬季农作物,作为粮食主产区,主要出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栽种有柑橘、龙眼、花椒等经济作物,还有一些淡水渔业资源,丰富着人们菜篮子。站在笋溪河岸边,望着漫无边际的田野,这片土地常年都是繁忙景象,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啊。如今,笋溪河见证了昔日鱼米之乡到新时代“智慧+”农业的华丽转变,政府在这里建成标准化农田,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的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笋溪河两岸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深秋的周滩子,到处都是秋收留下的痕迹,田坎上的冬豆叶子已泛黄,豆秆上结满豆角,稻田里的水稻已经收割了一茬,新长出的再生稻又结满谷穗,已进入成熟收割期。水稻收割后,从稻茬重新发苗长出来的再生水稻,突破传统耕作方式,一年要收获两茬稻谷。等到最后一茬再生稻收割完,在冬季来临之前,农田要储满水,保持冬水田的肥力,等到来年的一场春播。
我们回到小院,围坐在紫藤架下,龙老师的诗歌赏析,周老师的新疆游学,徐老师的散文写作,个个讲得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冬日暖阳从紫藤缝隙洒下来,映射在会议桌上,色彩斑斓,紫藤下的文学讲座,竟然与农家小院一点也不违和,甚至觉得更配。
喻大哥在厨房杀鸡宰鱼、切菜剁肉忙个不停,铁锅里烧的家常鱼,鼎锅里炖的酸萝卜老鸭汤,蒸笼里蒸的粉蒸兔,厨房里弥漫着各种食材香味。现炸酥肉、农家烧白、蒜蓉萝卜粒已出锅,在农家吃饭,腊味是必不可少的,金黄油亮的腊板鸭、肥瘦相间的腊肉已上桌。为了这场相约,早在前几天,他们收割了再生稻,木甑子蒸的再生稻米饭,我已闻到了那特有的清香。今天的重头戏还是豆花,朱小平手拿汤勺轻悠悠慢悠悠在豆浆表面游走,由浅入深来回荡漾,锅里渐渐漂浮出一坨又一坨洁白的散豆花,胆巴水与豆浆的拿捏是一门技术活,急不得也慢不得,最后用筲箕一点点将豆花压紧压实,挤压出多余窖水,用菜刀将豆花切成方块,一锅农家豆花点制好了。
一盆盆土菜端出来,一钵钵豆花上了桌。“开饭啦!”在主人提议下,我们举起酒杯庆祝丰收,筷子夹起各自想要的菜肴,家常鱼咸鲜适中,口感嫩爽;粉蒸兔香嫩爽口,略带葱花清香;裹着各种蘸水调料的豆花入口即化,麻辣鲜香直沁心脾;喝上一碗酸萝卜老鸭汤,酸爽味道把一个人精气神提了起来;最后盛上一碗热乎乎的再生稻米饭,颗粒饱满,蓬松绵软,吃在嘴里黏稠软糯,越嚼越香,大家吃得酣畅淋漓,好不痛快。
笋溪河滋养着两岸生灵,如今人们又反哺这片土地,从修路到建桥,缩短了农村到城市的距离,从改善娱乐条件到健康生活方式,构筑起人们希望的桥梁。笋溪河畔周滩子,田园山水有人家!在休闲时光,相约三五好友,围炉煮茶,共叙情长,这就是我们追逐的田园生活,不一样的诗意人生。
(作者系重庆市永川区作协会员)
上一篇:俄正在准备俄乌和平协议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