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四川省绵阳市“试行4.5天工作日”的消息登上热搜。一些地方发文鼓励新的休假模式,旨在为人们腾挪出更多娱乐旅游的闲暇时间,进一步刺激消费
4.5天弹性工作、2.5天休假模式,真的要来了吗?
近日,四川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提出,倡导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外界分析,这一政策旨在为人们腾挪出更多娱乐旅游的闲暇时间,进一步刺激消费。
事实上,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鼓励2.5天休假模式。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此后,多地发文鼓励推行“2.5天休假”。2015年以来,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贵州、福建、浙江和广东等10多个省份均出台了相关鼓励意见。例如,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宣布从2016年4月1日起,实行2.5天休假模式,这两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可享有两次调休安排。然而,据了解,这些政策多未真正落实。
中国打工人的工作时间在有的地方或行业有变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而在2008年,这一数据曾为44.6小时——均超过了国家每周法定工作时长。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大小周”“996”更是拖长了打工人的工作时间。
从国际数据看,纵向对比,中国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亦属排名前列。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系统的数据,对中国的数据收录停留在了2016年,为46.1小时。而2024年,美国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7.6小时、英国为35.1小时、法国35.5小时、德国33.2小时、韩国37.9小时、墨西哥为42.7小时、泰国为42.5小时、印度为45.7小时;日本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6.6小时(2020年);越南为41.8小时、印度尼西亚为38.4小时(2023年)。
全球亦有更高工作时长的国家,如非洲的苏丹、莱索托,每周工作在50个小时出头。令人吃惊的是,不丹,这个以幸福闻名的国家,2022年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4.4小时。
另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统计,2023年全球3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人均周平均实际工作时长为37.1小时,其中欧盟22国平均为36小时、以色列为40.4小时、墨西哥为44.7小时、土耳其为45.5小时、南非为42.4小时、哥伦比亚为47.1小时。
粗略看来,工作时长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越是发达国家,每周工作时间越短。然而,尽管工作时间长,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出水平在全球来看还不高。
携程集团执行董事长梁建章建议,中国可先在部分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试行四天工作制。例如,让员工根据需要将5*8工作制改为4*10工作制。即使维持总的工作时间不变,四天工作制相对于五天工作制,能显著减少通勤时间,也能让在职者拥有更多的整块闲暇时间。
梁建章认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升,人们根本不需要工作这么长时间,可以把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每周五天工作制缩短到四天制。目前冰岛已全面实施四天工作制,日本和西欧国家也有一些企业试行四天工作制。
不过,4.5天工作、2.5天休息,在华人社会的接受程度和推行效果仍待检验。
2024年12月,新加坡提出灵活工作安排指导原则,鼓励企业尝试四天工作制。然而,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雇主表示在当前阶段不会实行这一模式。许多中小企业担忧,减少工作天数会影响生产力,更倾向于提供远程办公或弹性工时等安排。
根据中国人社部2025年1月发布的通知,今年有104天休息日、13天法定节假日、248天工作日。亦有分析指出,中国企业目前仍存在不能完全落实双休、八小时工作制、产假陪产假的情况,4.5天上班、2.5天休息不太可能实现。尤其是交通、餐饮、医疗等行业延长休假时间,可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地方政府倡导、鼓励性的规定,很难在体制外企业落地。
加班时长一定程度也和劳动者的收入挂钩,包括滴滴司机、外卖配送员等灵活就业者。脉脉高聘发布的《2023年度人才报告》显示:收入增加与加班时长增减有关,加班增多人群是涨薪人群主力,加班减少人群是减薪主力人群。加班增多人群占据涨薪主力人群的76%。
前些年,有全国及地方两会代表委员提议,试行“四天半工作制”。2020年8月,人社部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份回复中表示,缩短工时标准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在企业中广泛推行。人社部指出,现行工时制度和标准,是综合考虑中国人口、就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的,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身体健康权、休息权与就业权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