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新型研发机构,被视为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强功能”纵深突破的关键支点之一。为破解困扰其发展的机制体制之困,上海从一片“立法试验田”入手试制度、探新路。
《上海市浦东新区优化揭榜挂帅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施行两年半,成效如何,又有哪些成熟经验可复制推广?
今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若干规定》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若干规定》总体得到有效实施,重点条款得到较好落实,优化揭榜挂帅机制、营造新型研发机构良好发展环境的目标基本实现。
从揭榜挂帅到众筹科研
《若干规定》提及了一个重要载体——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明确:不得以国籍、年龄、资历、学历和工作经历、单位属性等作为国内外人才和团队在浦东新区参与创新项目揭榜挂帅的资格条件。
这一被业界视为“鼓励英雄不问出处”的条款,其落地效果备受关注。
实践中,浦东新区委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推进揭榜挂帅平台建设。执法检查中,该院区域合作部业务总监吴俊伟“剧透”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逾1300个,累计发榜项目近600项。
高质量的对接成果,离不开服务的精细化。根据市场用户的不同需求,该平台建立了中英文网站、微信小程序。针对部分企业反馈的发榜项目需求涉及商业秘密,不愿在线上公开,平台还设置了线下流程。
需求对接中,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重大任务攻关很可能无法确定唯一“揭榜者”。《若干规定》引入了“赛马制”,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两家单位技术路径明显不同,但各有优势且均有望达成目标的情况,其推动试点“赛马制”,支持两家单位同步立项实施,分阶段开展节点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后续资金支持。
不仅撬动更多“揭榜者”的热情,也激发更多“发榜者”的动力。借鉴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模式,相关部门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发榜,探索“众筹科研”新模式,降低单一企业的研发风险。此外,“揭榜险”“发榜贷”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炉,也为企业、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资金支持。
从经费包干到放权松绑
脱胎于上海科改“25条”的“经费包干制”,也是《若干规定》中被科研人员倾注最多期待的条款之一。
针对使用财政科研经费的创新项目,除负面清单外,新型研发机构有权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对政府来说,无需费时费力拨款、拨编制;对科研人员来说,可从此告别预算编制繁琐、申报流程长、经费拨付慢、报销难等。
《若干规定》施行以来,浦东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呈集聚态势。目前,该区有李政道研究所、张江数学研究院等12家机构经市科委备案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市占比约为45%。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任务为导向的财政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以合同形式对任务、预算等予以约定,按照负面清单进行经费使用管理。
“这极大地释放了我们的科研活力,”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党总支书记陈哲表示。据介绍,李政道研究所参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该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在经费使用上更灵活自主,科研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调配资源,有力推动了各实验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了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吸引了一批高精尖人才。以李政道研究所为例,其围绕天文与天体物理等三大研究方向,吸引集聚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国际学者占比近四成。
此外,针对不同法人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面临的具体问题,相关部门合力打通堵点、痛点,进一步放权松绑,建立健全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市财政局、市科委等部门支持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显著放宽平均工资水平限制,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吸引力等。
原标题:《新型研发机构,何以激活“新”动能》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