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他是个被命运轻吻过的“瓷娃娃”,看似完整的外表下面,藏着无数因骨折而增生的骨痂;他是历经24次求职拒签、抵押房产负债前行、带着残疾人在电商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全国自强模范……
见到毕冬时,他坚决站立着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每说两句话,都会有汗珠从额头滑落,倔强得令人感动。
“能够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的称号,这是对我最大的激励和鼓舞,是对我曾经爬着也要继续向阳而生的肯定。”毕冬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专门进行手办定制的公司,一共有20个员工,其中安置了3个残疾人就业,先后安置了近20名残疾人就业,未来,他愿意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实现自我价值,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摸着胸前的奖章,毕冬那些曾经小心翼翼走过的日子,终成淬炼勇气的熔炉。
24次求职失败
1991年出生的毕冬,患病前曾是一名体育生。
3岁时,毕冬入选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体育队学习体操,“更快更高更强”的梦想从此扎根于心。
但命运捉弄,6岁时一场疾病让他罹患成骨不全症,成为了肢体二级残疾,从此开启了长达10余年父亲背着、母亲陪着的康复求学路。骨折、住院、康复训练,成了毕冬童年生活的三部曲。
活着,这一简单不过的存在,却成了毕冬那时候的梦想。即便如此,严苛的父亲依然不忘锻造他的意志,并且不断向他灌输:“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与你竞争的是健全人,不努力就会落后……”这些话语在多年后,让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凭借父亲的教诲和自己顽强的毅力,毕冬考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也是在那时候,毕冬接触了电商,并且经营网店售卖饰品,一天最高销量有20单。
大二时,通过北京瓷娃娃协会项目,他担任淘宝云客服,因认真负责晋升为云讲师,培训千余名残疾人,还获得了到淘宝实习的机会,这让他对电商有了新认知,也为未来创业埋下伏笔。
2014年,毕冬毕业后回到南宁,因身有残疾,以致求职屡屡碰壁,24次面试失败,让他深感命运不公。
正当他准备收拾行囊去广东寻找就业机会时,他通过了残联组织的岗位考试,成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通过入户走访残疾人家庭,毕冬倾听到了不同类别残疾朋友的诉求和心声,这更让他坚定心中的信念——要努力变得强大起来,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自立自强。
在商海掌起自己的舵
真正的生命,从不由他人定义形状,犹如毕冬,命运困住了他的身体,但灵魂却未被套上枷锁。
2016年,毕冬创办了南宁市嗨站软陶工作室。他积极发挥大学所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对市场进行数据分析,抓住“生日”“情侣”“毕业季”等订单增长关键词,推出同类定制人偶产品,帮助工作室迅速获得流量和订单,2017年营业额首次突破100万元。
有了些许成绩后,他想起自己曾经找工作被拒的日子,为此,他一下子招募了2名肢体残疾人和4名聋人作为工作室员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2018年,他成立了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注册商标——嗨站定制,通过Etsy跨境平台,把泥塑卖到了海外。2019年,他创办了天猫嗨站定制旗舰店,目前已有数万个泥塑产品销往在世界各地,数十家平台的店铺营业额突破了400万元,员工数量也增加至20人。
时间来到了2020年,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让毕冬的公司发展遭遇了困境,海外订单因管控停摆、国内快递封控延误、货物滞留导致亏损严重……毕冬欠下巨额债务。但作为公司创始人的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沉下心来积极研发新材料,解决同质化及普通潮玩缺乏互动性等难题。
2022年底,随着疫情的全面解封,毕冬的事业重新崛起,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毕冬的公司不仅入驻了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拥有了经营场地以及数项发明专利,还把泥塑、手办产品推广到千家万户,海外店铺也重新开始搭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曝光率和购买力,他与时俱进,开设了“嗨站定制”直播账号,并通过联系商家选品,同步推广农产品,实现合作共赢,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毕冬被推荐参加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公益赛,最终斩获了团队组自强类项目金奖。同时,毕冬一直进行公益捐助,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残疾人创业者,毕冬充分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为鼓舞和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树立了榜样力量。如今,毕冬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始投入生产线运作,把“嗨站定制”品牌推向更广阔的领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更快更高更强”的梦想!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