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笔者认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地缩减开支,而是在资源的精细调配中,压缩非必要支出,有效斩断铺张浪费的链条,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紧日子”背后,是对“好日子”的深刻诠释。党员干部过紧日子,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转化为民生领域的“及时雨”。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扶持,还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民生保障;无论是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优化,还是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资金的精准投放都能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主动勒紧“钱袋子”,是对浪费之风的有力阻击。严控“三公”经费,让公务支出回归合理区间;精简会议文件,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削减非必要开支,堵住资金流失的漏洞。当干部主动“紧”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实”起来,党群关系也会在资源的合理调配中更加紧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过好“紧日子”,关键要把“紧”的要求转化为“进”的动力。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将过紧日子纳入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一方面,扎紧制度笼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细化经费使用标准,对违规行为“零容忍”;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让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与媒体、群众的社会监督同频共振,让铺张浪费无处遁形。另一方面,筑牢思想根基,通过常态化的思想教育,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同时,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避免“一刀切”的粗放管理,做到“紧”而有度、“紧”而有为。
来源:云岭先锋 杨志新
编辑:白歆 刘宇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