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梧州发布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蒙山县被授予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终得圆梦。这是一份跨越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荣耀,是蒙山县23万人民接续奋斗的文明升华。
如今的蒙山,不仅有着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更有一道道精彩的文明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该县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守“为民惠民靠民”创建初心,聚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常态长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蒙山县新圩镇纵横交错的农田色彩斑斓,与村庄、河流、公路相映成趣,美如画卷。 何华文 摄一盘棋谋划,紧握文明城市创建总基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大棋盘’,讲究谋篇布局,精准落子。”蒙山县委书记张银岳多次强调。
蒙山县组建由县委书记牵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3名处级领导分块负责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干部管理专班,下设专班办公室和实测点位管理、专项联合执法、网格责任管理3个工作组;专班队伍常年稳定在30人以上,全县114个乡镇和单位各明确1名工作专员,在全县营造了用实干实绩彰显新担当的浓厚氛围。
勤耕不辍,厚积薄发。2021年以来,该县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与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清单管理、网格管理、联合执法、全民共建、考核通报六大工作机制,形成周协调、月调度、季推进、巡回督查、限时整改、通报曝光、追责问责多管齐下的抓落实运行机制,有效根治搞形式抓突击、重结果轻过程等“常见病”,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烟头不落地 蒙山更美丽”主题公益活动,推动行业协会、快递小哥、青年志愿者等参与“蒙山是我家 创建靠大家”主题活动,广大市民从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城市奉献着自己的温度。从大街到小巷,从公园到景区,从市场到小区……一抹抹活跃的“志愿红”,绘就了城市的温暖底色。
一张图施工,绘制民生事业发展同心圆
5月8日,走进蒙山县新圩镇谢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有的坐在按摩椅上进行理疗放松,有的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谈笑声不绝于耳,整洁明亮的房间里暖意融融。“自从村里有了日间照料中心,我每天都来,有伴聊天,生活也丰富了。”81岁的谢村村民韦汉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文明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蒙山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足“绣花”功夫,围绕“群众盼什么,创建就干什么”,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
该县坚持问需于民,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近2400条,打通城乡“断头路”,增设临时节点市场、日间照料中心、公交车站(亭)等,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500余件,全力解决民生诉求;以关爱“一老一小一残”等特殊群体为重点,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暖心”“文明新风进万家”主题,深入开展关爱陪伴、健康义诊等文明实践活动7000余场次,文明有序的环境和氛围得到提升和巩固。
该县先后改建城市主次干道9条,提升背街小巷20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9个,城市建设经验案例获全区推广;全力完成城南进城大道、长坪三级公路和文圩大桥等道路建设,县内城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灶,提升乡村“颜值”;建成8个公园和一批公共休闲绿地、健康步道……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民心。
如今,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花,城在园中、人在绿中,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一个调推动,唱响社会协同发展主旋律
当下正值春蚕采收黄金季,蒙山县的蚕农们迎来2025年首批蚕茧集中上市。5月14日,在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蚕茧收购点,前来卖蚕茧的养蚕户络绎不绝。谢村养蚕大户莫龙静数着当天卖蚕茧得来的钱笑逐颜开:“一批蚕茧的卖价是3万多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达1万多元。”
蒙山县将文明城市创建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发展等工作融合推进,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与乡村振兴相融合,该县整合部门项目,持续打造提升2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2条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示范带,全县获“菜篮子”基地认证3个,蒙山鸭脚木蜂蜜、蒙山桑蚕茧、蒙山菜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民增收势头更加强劲,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与生态文明相融合,该县探索出一条走“生态路”、打“山水牌”、吃“绿色饭”的实践转化路径,相继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睡眠康养小城等“国字号”荣誉。
与民族团结相融合,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推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现路通、水通、网联,瑶绣、瑶医瑶药、瑶食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建成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依托县城“八大公园”和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县文史馆等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场馆、公园广场,让文物古迹、红色资源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创作一批代表蒙山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县入选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山歌)。
一台机孵化,传递精神文明建设正能量
在蒙山县西河镇古排村,一场润物无声的文明变革正在发生。该村通过“村民自治+多元化宣传”的有效模式,大力推行文明殡葬,引导群众革除殡葬陋习,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新风。
2023年12月以来,蒙山县聚焦高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以全区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县为契机,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深入民心。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蔚然成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减负清单”广受群众赞誉。
文明新风不仅要做“减法”,更需善做“加法”。在蒙山县,“好人文化”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先后有57人获全国级、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建设个人奖项,农华安、陈海靥、黄树新、胡美连、莫明东……每个名字都是闪光的名片,在新时代彰显着榜样引领的力量,激发更多人崇德向善。一个个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一桩桩善行义举,为新时代蒙山县提速发展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将文明实践服务功能区向外延展。该县先后建成“湄水河畔话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示范带和11条各具特色、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风景线,打造“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数据共享”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每月举办“文明集市”等示范活动,“以点带面”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处处可见、时时可感;聚焦解决养老育幼服务、基层文化惠民和空心村等难题,打造“点亮”“益起帮”“老村与老人”等暖心项目。5.3万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线,带动全县人民群众共育文明新风。
——将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今年,广西蒙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目前,全县拥有全国文明村镇4个,自治区文明村镇12个;全国文明单位2家,自治区文明单位14家;全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6户,自治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13户;自治区文明校园4所;自治区乡风文明示范村2个,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1个,全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1个。新圩镇坝头村乡风文明建设案例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从城市独美到城乡共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协奏曲唱响蒙山大地。
文明是永不褪色的城市符号,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蒙山儿女将继续唱响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歌,续写大美蒙山的幸福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