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今年1月份,我们就搬进来了,房子地理位置好,建得也舒适,以前一下雨就担心受灾,现在放心多了。”今年春节,“平常商行”小卖部老板、65岁的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白廊镇龙溪村村民谢平华在资兴市兴宁镇福兴苑小区新房中度过了新年。
2024年7月26日至29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遭遇极端暴雨。暴雨发生后,资兴市统筹城镇购房安置、货币安置、集镇集中建房安置三种方式。其中,集镇集中建房安置分别在兴宁镇、州门司镇、八面山瑶族乡、黄草镇(东坪)等乡镇设置4个安置点。谢平华所在的福兴苑小区,便是其中建设的一个大规模的集中安置点。
时隔近一年,当地受灾居民生活得怎样?在谢平华的带领下,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来到了福兴苑小区。
886户安置户“搬得出”“稳得住”
一进入福兴苑小区,只见楼房崭新,环境整洁,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和中国结。
图为谢平华家客厅。中环报记者尚玉摄
在谢平华选购的三居室家中,记者看到,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门口转角处还放着两盒电子爆竹。“这些都是买来庆祝搬家的,爆竹声响象征着辞旧迎新,而且我们在这边有什么问题困难,党和政府都会帮忙解决,不是搬过来就没人管了,这让我觉得很幸福。”谢平华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共有650户受灾群众和谢平华一起搬迁至兴宁镇集中安置点。兴宁镇、州门司镇、八面山瑶族乡、黄草镇(东坪)4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886户。
“集中安置项目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建设,土地全部为国有划拨。”资兴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安置工程项目的“三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用也均由政府承担。安置小区水、电、路、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4个集中安置点均就近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
为解决受灾群众转移后的就业问题,资兴市开通“就业需求清单+岗位供给清单”机制,并通过设立就业帮扶岗位、集中安置点门面减免租金、开通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等多项举措满足不同群众需求。目前,已安排公益性岗位14个(兴宁镇6个、州门司镇3个、八面山瑶族乡5个),负责安置小区保洁、保安等物业管理。
据资兴市副市长唐建介绍,已通过举办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设置就业帮扶车间、安排以工代赈等方式,帮助3782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现在小区楼下的商业门面优先租给我们,还免一年租金。”谢平华之前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房屋被冲毁后,便在福兴苑小区重新开起了“平常商行”。
图为谢平华向记者展示日常接收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李锡成摄
回想起去年那场暴雨,谢平华仍心有余悸:“我在村里养了100多头黑山羊,种了几亩生姜。洪水冲走了20多头黑山羊,生姜地也毁了将近一半。但好在提前接到气象预警,我们连夜跟着转移,所幸人都安全。”
“湖南省气象局打造的‘631’(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递进式预报预警叫应机制已嵌入各级政府提前防、灾前巡、避险转等防灾减灾链。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我们也严格落实这一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资兴市气象局局长秦克强告诉记者。
40个自动气象站升级
“7·26”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后,秦克强介绍,气象部门多次进行总结复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方案。“通过仔细规划选址,我们在集中安置点附近新建一个自动气象站,并加装可实时监控的摄像头,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监测数据质量。”
目前,资兴市恢复重建并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40个,新建区域气象站视频监控系统43套,增设户外气象要素显示屏14套;成功立项《东江湖区气象垂直观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启动第一期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配套建设工程,工程预计今年竣工,将有效弥补全市气象监测短板。
同时,资兴市气象局部署新建了集气象预报预警天气盒、移动终端及触摸一体机于一体的气象预警指挥响应系统,构建起从应急指挥部延伸到各部门和乡镇的“监测—预警—指挥”一体化应急响应链条,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重点区域全覆盖,全面提升灾害应急指挥效率。
秦克强介绍,该系统可实时接入气象站采集的温度、风向、风速以及水文等基础数据,同时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信息对气象灾害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此外,系统还集成了全市1870处地灾点、85座水库、171个小水电、466处山洪易发区、5547个切坡建房户的责任联系人姓名、电话等信息以及219个村(社区)支书信息。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可第一时间叫应提醒一线负责人。
唐建告诉记者,当前,受灾群众共完成搬迁安置5058户,疏浚河道232.3公里,建设河道护岸82.4km;16条通信传输线路、10条电力线路和受灾群众安置点供电等全面完成;应急修复农村污水设施215处,灾区饮水、交通、用电、通信等设施稳定运行。灾区学校、医院、集市、公交、物流等全面恢复,218万平方米受损养殖水面全部恢复,6.14万亩受损耕地已恢复4.15万亩。
下一步,资兴市将继续科学稳妥推进第二批避险搬迁和治理监测工作,全速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抓紧修复灾毁耕地、农业设施和水利灌区,加强农技指导,因地制宜开展春耕生产,最大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压实市乡村组四级网格责任,健全“631”递进式预报预警叫应机制,补充、补齐必要的防汛救灾物资,常态化开展演练,加快水利防洪项目恢复重建,坚决打好打赢安全度汛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