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富玲燕
通 讯 员 吴振宇
本报讯 “今年第一茬大棚水蜜桃刚上市就快卖空了!”南湖区凤桥镇桃花源农场的负责人赵娄军满脸笑意。这几天,他农场的水蜜桃迎来丰收,色泽诱人的桃子挂满枝头,工作人员穿梭桃林间,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派丰收景象。
走进桃花源农场,连片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整齐排列的大棚,正是赵娄军让水蜜桃提前成熟、抢占市场先机的“秘密武器”。“以前种露天水蜜桃,全靠老天爷赏饭吃。最早的品种要到5月底才能上市,普通品种更是要等到7月份。”赵娄军抚摸着棚架说道,“现在有了大棚,水蜜桃能在5月中旬上市,同一个品种的水蜜桃,大棚种植比露天种植可以提前20天左右上市。”
这份甜蜜事业的背后,是赵娄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他所经营的农场,如今已是260多亩的规模,从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2010年种下第一批桃树苗,历经多年的精心培育与悉心经营,这片桃园终于迎来了如今的硕果累累。
2016年,赵娄军引进的“春美”品种成为当时的“当家花旦”,凭借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的优势,巧妙避开销售高峰期,价格比普通水蜜桃高出一倍有余,为农场带来可观收益。
但赵娄军并未止步于此。在与朋友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北方都是用大棚种植水蜜桃,能进一步缩短水蜜桃生长周期,他二话不说就去现场进行了考察,回来后立刻将自己的80亩“春美”水蜜桃搬进特制“阳光房”。寒冬腊月,他穿梭于大棚之间,仔细为每座大棚覆盖薄膜、铺上毛毡毯,为桃树打造温暖“避风港”。
在赵娄军看来,大棚不仅是“避风港”,更是“防护盾”。“嘉兴入夏后,风雨频繁,露天种植的水蜜桃常遭重创。”赵娄军介绍,大棚不仅能抵御大风、遮挡暴雨,避免桃树因积水烂根,薄膜还能有效阻挡害虫,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让水蜜桃在更绿色、健康的环境中生长。
在种植管理上,赵娄军紧跟时代潮流,将科技融入各个环节。他在大棚内安装先进的智能传感设备,这些设备能实时精准监测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同步至他的手机端。“我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查看大棚内的环境变化,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为作物生长营造更适宜的环境条件,让种出的水蜜桃果肉紧实、香甜多汁。”赵娄军说。
看到大棚里的水蜜桃一天天大起来,赵娄军喜上眉梢,早熟带来的不仅是时间优势,更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我们现在每斤能卖十五六元,价格是普通水蜜桃的一倍。”赵娄军的早熟“春美”水蜜桃一上市便成为“香饽饽”,“错峰上市让每一颗桃子都能卖出好价钱。”
更妙的是赵娄军接下去的“品种接力赛”——5月“春美”打头阵,6月“早湖景”接棒,7月“湖景”主力登场,8月“晚湖景”压轴,整整4个月的销售周期,让他的桃园始终热度不减,满园果香不断。目前,他农场里中晚熟的水蜜桃正处于硬核期,工作人员在为水蜜桃套袋。
从“看天吃饭”到“大棚种桃”,赵娄军的桃园里藏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密码。当别的桃农还在为集中上市发愁时,他的桃子早已乘着“时间快车”,将甜蜜送往千家万户。而这片白色大棚下的水蜜桃,不仅托起了一个农场主的致富梦,更成为凤桥镇乡村振兴浪潮中,用科技与创新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注脚。
上一篇:4.5公里“悦跑”跑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