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赵亮
边境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屏障。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作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能为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作出知识贡献,更能产生引才、聚才、留才和促进人口回流的“磁场效应”,对于促进边境地区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黑龙江省边境线总长2900多公里,共有18个边境县(区、市)与俄罗斯接壤,分布在8个地级市内,作为中国东北部的重要省份,其边境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持续探索促进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更好地破解边境地区基础教育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数字化水平。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要科学设置符合边境县(区)实际情况的教育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定期预测边境地区学龄人口数量,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合理优化调整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布局,提前谋划,做好布局调整工作,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减少异地就读现象。持续增加对边境地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设施、实验器材、活动设施等。重点建设一批新优质“国门学校”,加强校园文化规划与建设,营造边境地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新优质“国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方面,要全面提高边境地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普及率,加快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和升级,推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治理水平,推动学籍管理、课后服务、控辍保学子系统全面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递。加强对学生、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通过多主体协同,采取委培、定向等方式,与省内外师范院校进行合作,为边境地区“订单式”培养职前教师。完善教师聘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多渠道推动教师合理流动。进一步提高边境地区教师待遇,通过政策倾斜,提高边境地区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系统建构纵向衔接贯通、横向协同配合的职后教师培训体系,设立边境教师培训专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边境地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深化教学综合改革方面,要以“一县一案”“一校一策”为原则,积极组织教研机构、科研机构和优质学校开展组团式边境教育帮扶项目,推行边境地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省、市(地)、县(区)+学校”四级联动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帮扶模式,促进区域间、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针对在校生数量的减少趋势,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科学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符合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及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符合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家校合作机制。针对不同家庭教育的情况,通过个性化、信息化的教育帮扶手段,推送相关信息,引导父母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家庭教育。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开展家庭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父母及实际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积极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本文系《黑龙江省县(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优化研究》(批准号:24EDE006)课题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利空来袭!集体大跌!影响多大?
下一篇:入企宣传织密织牢社会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