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中,城乡正谱写双向奔赴的协奏曲。从今日起,南京晨报正式推出“乡遇”融媒系列报道,以国家战略为基,以心灵共鸣为笔,勾勒城乡融合的诗意图景:既探寻乡土大地未被尘嚣遮蔽的治愈力,更见证城市智慧与乡村资源的深度对话。在这里,“乡遇·生长力”破土而出——传统农耕邂逅科技赋能,老手艺嫁接新业态、中国传统美学与乡野自然相结合;“乡遇·潮人志”应运而生——各类社会精英与乡土资源结合,共绘创意蓝海新图景,用现代管理思维唤醒沉睡资源,让乡野成为理想者的创意场。
我们相信,每一次城乡的深情对望,都是时代命题的温暖作答。乡遇,不止于遇见,更是共赴一场关于振兴与重生的文明之约。
一直以来,李竹在心中有一个“村庄唤新梦”:他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江苏的乡村里改造出一个环境宜居,让居民更愿意回来、乡土创业者更愿意扎根的村落。
2019年,一次机缘,他与南京溧水的里佳山村相遇。李竹和他的团队,用两年时间让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村子彻底变了样。与此同时,沾着泥土芬芳的“乡遇”,也让这位圈内颇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对改造乡村有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
巧思“唤新” 还原真实不求网红效应
“让手下的作品‘火’起来,这是很多建筑设计师不断追求的。”曾主持过红色李巷项目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ATA工作室主持建筑设计师李竹告诉记者。
2019年,李竹成为南京溧水里佳山老建筑改造项目的负责人,开工前,李竹多次实地调研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庄,随着向下扎根越深,他对自己的设计有了更为大胆的创意:“我要做一个不同于单纯网红打卡景点的里佳山。”李竹说,通过巧思“唤新”,让人们在这里找到南京村庄真实的味道:宁静却不失生活气、在清澈小溪旁能找寻童趣。
2021年,李竹负责的里佳山村项目竣工,让他欣喜的是,这里被成功评为江苏省传统村落,这意味着,它成为江苏村落发展的一个样板。
唤醒重构 生活光亮是乡村最好的夜景
“原来是高墙小院,门一锁,空关着;现在院墙矮了,篱笆间透出花草,邻居能隔着水渠聊天。”李竹站在蓝渠边,指着两岸的变化,如数家珍。
“当时距这仅3公里的红色李巷已成为热度很高的参观点,而里佳山却不为人知。记得没有改造时,水渠旁砌着柴房,蛮显脏乱。”李竹回忆起第一次走进里佳山时的情形,村里很多屋子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守着冷清的巷子。“改造里佳山与红色李巷不同。”李竹说,“李巷主打红色旅游,而这里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如何让村民重新爱上自己的家乡。”
“症结在于公共空间消失了,人情淡了。”李竹说。他的团队驻村调研,和村民蹲在桥头聊家常。“有位大爷回忆,小时候全村人都在渠边洗菜洗衣,闲聊家长里短。”这些闲谈成了设计灵感,水渠应该是村庄的“会客厅”。
因此,李竹将高墙变成了低矮的木篱笆,辅房成了花房、餐厅、棋牌室;封闭的祠堂敞开大门,成了景点;淤塞的水渠重现清流,岸边建起了供村民休憩的连廊。现在木廊连着阳光房,村民一有空闲,在这儿下棋、浇花。每当傍晚,村民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不再像过去那样早早关门闭户。李竹所期待的换装后的乡村场景,正在现实中一步步实现。“生活的光亮才是乡村最好的夜景。”他说。如今的里佳山,不仅找回了小桥流水的形,更唤醒了邻里守望的魂。
活化利用 在村庄做“不起眼”的设计
李竹说,开放性正是乡村换装的一大特点。他解释说:“这里的村民活动中心,原本是封闭的大院,铁门一关就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团队拆掉铁门,用钢架结构建起连续屋面,创造出半室外的多功能空间。”“它不是要宣扬自己的存在,而是悄悄出现在村巷转角,让人自然而然地走进去。”李竹说,正因为这种开放性,让这里真正成为村民休憩的场所,并且还能根据需要举办各种展览。
“因势而建、保持原貌。”这是李竹设计里佳山坚持的理念。“如今,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要做的是给乡村记忆留出舞台。”他告诉记者,里佳山改造时最大讨论点之一是对废弃小学校舍如何进行重新改造。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大操场、矗立于校园中的百年朴树是村里一代人的记忆。
“这棵朴树我们没有移走,专门在梯间平台设置了一个座椅区,人们可在树冠旁促膝而坐,静听这位见证村落变迁的‘老者’娓娓述说。”他说,“乡村的活力一直都在,我们要做的只是轻推一把。”
贵在“留白” 村民更懂如何让乡村活起来
“我们只做70%,剩下30%留给村民。”这是李竹乡村改造的秘诀。大多数乡村改造追求一步到位,刷白墙、铺石板路、盖仿古亭,结果千村一面。他相信,乡村最动人的不是精巧的设计,而是生活自然生长的样子。这种“留白”并非偷懒,而是为乡村留出呼吸的空间,让村民的创造力成为最好的装饰。
刚进村时,团队没有急着画图纸,而是挨家挨户串门聊天。他们选择从水渠边的辅房入手,这些不起眼的角落,恰恰是村民生活的“毛细血管”。“村民总问,为啥对他们的柴房、厨房这么感兴趣?”李竹回忆道。团队用轻盈的木结构改造辅房,装上透亮的落地玻璃,让封闭的昏暗空间变成阳光洒落的开放式客厅。起初村民满脸疑惑,直到第一栋试点房落成,木廊下渐渐聚满了人,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家门口也能成风景。”
建设中,村民会提出“门朝哪儿开”“窗口对着哪棵树”,设计师会一一调整。“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细节都设计死,反而会限制他们。”李竹说。拆掉封闭的砖墙,换成低矮的木篱笆;沿着水渠搭起连廊,却不规定用途。“廊子搭好了,村民自己会想怎么用。”
回访路上经过村民王贻柏老人的家,李竹介绍说每次回访一定会来看看。“每次来到他家,都能发现新变化,获得新感受。”自从村子改造完成后,这位老人仿佛被点燃了热情,在房前屋后三面种满花卉,细心修剪枝叶,把一盆盆花从屋内搬到连廊上,连水渠边都成了花海。原本朴素的院落,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相信村民比我们更懂如何让乡村活起来。”李竹说。
回乡意浓 这里能看到村落故事的续写
李竹说,虽然项目已完成有四载,但他每年都带着团队甚至是自己家人回村看看。“我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一点点地变美,这个村子如同我的孩子,我依旧关注着他接下来的故事。”
“孙女现在周末总往家跑,说村里比城里好玩。”八旬村民周梅奶奶坐在明亮的厢房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的大儿子王立文在一旁笑着接话:“可不是嘛,我在城里住了几十年,退休搬回来这半年才明白,还是老家好。”王立文每天清晨都在林荫道上散步,听听鸟叫、闻闻花香,享受乡下的宁静与自由。这样的场景,正应了李竹所说的那句话:“好的乡村改造,就是要让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
“咔嚓咔嚓”的缝纫机声变成了“嗞啦嗞啦”的炒菜声,近六旬村民傅爱国,17岁就离家到溧水区打工,做了半辈子裁缝的他如今成为一名乡厨。“听说村里改造就回来了,开了农家乐。”他笑着说,“虽然挣得不算多,但在自己家干活,心里舒坦。”
90后刘蜀曾在南京城里一家大型文旅公司工作,看到老家变样后,他毅然回到村里,花了近百万真金白银,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精品民宿。“五一”期间,他的民宿正式开业。“现在乡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回来创业既能陪父母,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很有信心。”
回归本源 有生活气是乡村的真魅力
“现在很多村庄都有改造的计划,但打造的初衷是想快速奔着搭建‘网红村’的模式去做的,从实践来看,‘网红效应’或不能持续。”李竹说,这种做法反而让村民不愿意回到村里,因为这里会让他们不自然,不自然的原因是他们会觉得是在表演生活。”李竹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开发,依旧保持着一分清醒。他认为,真正的乡村不该是精心设计的布景,而应该是让人感到放松、温暖的地方。“大多数人想到乡村,浮现的是宁静祥和的画面,是让人想扎根的感觉。”
谈到未来的重点,李竹认为农房提升是新的起点。他描绘的景象是:告别千篇一律的大体量住宅,转向追求品质与环境,让每家每户都能展现自身特点。“我们需要的不是解决居住问题的房子,而是有个性、有温度的家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乡村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本真。“乡村不需要刻意追求热闹,宁静不代表缺乏活力。要让村民住得舒心,让外出的人愿意回来,让城里人来了能放松。这样的乡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李竹说。
实习生 潘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阳阳
摄影摄像:潘菲 万博洋
下一篇:铁骑开道护航 孕妇平安抵达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