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草原,是牧民生存的根基。小满时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近年来以“三变”改革为笔,以数字化为墨,在北疆草原上书写着“牧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的新篇章。
从牧民达西转型创建品牌守护北疆文化,到连接牧区与餐桌的现代化中央厨房,再到将草原风光转化为旅游资本的房车营地,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北疆草原经济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犹如一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资源变现的大门,更在北疆草原上编织出一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发展网络。
产权革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牧民股东化之路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三变”改革中,牧民达西用手机镜头记录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位90后“网红牧民”通过抖音平台展示的不仅是蓝天白云下牧歌般的生活,更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三变”改革的生动实践。从传统牧民到拥有全网1000万粉丝的带货达人,从单打独斗到合作社股东,达西的转型之路折射出草原数字经济的无限可能。
牧民达西带领23户牧民组建直播团队,2024年实现线上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他将自家200亩草场折价入股合作社,获得稳定分红;更以“网红IP”作价占股,参与打造“鄂温克草原”区域品牌,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草原特产电商化。
牧民达西正在利用网络直播出售家乡美食。(资料图)达西的故事证明,当数字化浪潮遇上草原“三变”改革,不仅改变了资源利用方式,更重塑了牧民的生存方式,让北疆草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他在直播中常说的:“我们现在不只是放牧人,更是草原资源的股东和守护者。
达西的案例体现了“三变改革”中“农民变股东”的延伸——牧民变“新农人”,通过数字化手段盘活草原资源(文化、特产、景观),实现“资源变资产、流量变收益”。这种模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即文化IP+电商+生态保护。
业态创新 从“房车牧户游”到草牧文旅融合的产业变革
这几年的“五一”假期,一种名为“房车+牧户游”的新业态在鄂温克草原悄然走红。游客驾驶纯电动牧居车,跟随转场路线体验游牧文化,夜晚停驻在牧民合作社指定的生态营地,参与熬制奶茶、搭建蒙古包等沉浸式活动。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旅游产品,正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三变”改革催生的创新实践——牧民以草场入股旅游公司,房车企业提供移动住宿设施,文旅部门设计文化体验项目,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合体。
牧民正在收割集体经济草场内的牧草。(资料图)草原文旅的深度开发已成为盘活闲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巴彦呼硕敖包景区周边,多家牧民合作社将冬季闲置畜舍改造为特色民宿,推出“敖包祭祀+牧业体验+民族手作”研学线路。
更令人瞩目的是朵澜格尔东庙特色民宿群,这里原本是生态移民留下的空置房屋,通过“三变”改革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度假、摄影写生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布和敖斯表示:“我们正筹划建设呼伦贝尔牧草科技产业园,打造草畜一体化产业中心,让牧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全产业链。”
资源整合从独木难支到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升级之路
鄂温克族自治旗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工作,创建了巴彦托海镇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和辉苏木谐仁为牧服务有限公司2家“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有效开展各项为牧服务内容,践行为农服务宗旨。
鄂温克族自治旗通过整合资源、组建以洗羊、剪羊毛、打贮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团队,为牧民提供精准化服务,形成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牧民在给新生羔羊人工喂奶。(资料图)社会化服务团队通过开展饲草料、米面油等生产生活用品集采、供销云仓物流配送等业务,共计为牧户节支240.32万元。通过开展网红带货、冬储肉统销等业务,销售总额达455.1万元,共计为牧民增收174.3万元。截至目前,旗供销社联合农行和工行已为鄂温克族自治旗256个牧户提供6500万元的低息贴息补息贷款,3年贴息补息金额达730万元。
生产变革草场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生态突围
羊草是内蒙古天然打草场的当家草种。搭上草产业发展的快车,鄂温克族自治旗大力推广种植羊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发展草产业。
在锡尼河东苏木哈日托海嘎查,陶建文家的4000多亩已垦草原已经变成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
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资料图)“以前这4000亩草场都是耕地,生态遭到破坏,经常刮沙尘,小动物也少见了。现在,短短几年,草原恢复了它原有的样子,收获的牧草和种子一部分卖掉,一部分用于饲喂牛羊,一年轻松收入三四十万元。”陶建文说。
鄂温克草原上的“三变”改革正书写着牧区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牧民们实现了从传统放牧者到现代经营者的身份转变,草场资源通过数字化确权焕发出新的经济价值。在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鄂温克族自治旗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牧区振兴之路。草原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植被恢复状况,智能放牧平台优化牲畜养殖管理,电商渠道让优质畜产品直达全国餐桌。这种“数字+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正在改变着草原儿女的生产生活方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玉琢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刘依涵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