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的长溪河入湖处看到,初夏的南漪湖碧波荡漾,错落有致的生态塘口如绿宝石镶嵌在此,粼粼波光,蜿蜒的潜流湿地带状分布。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构建起立体净化网络,现场数百名工人正在栽种水草。
“目前正在栽植马来眼子菜,整体工程进度完成了70%。450天的工期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项目建设负责人王宇亮说,作为一项总投资达1.1亿元的重点生态工程,目前南漪湖入湖口生态湿地建设项目完成建设6座退水涵闸、4座放水涵闸;水生植物芦苇种植约12万平方米,黑藻种植10万平方米,苦草种植6万平方米。
南漪湖地处宣城市郎溪县和宣州区交界处,面积189平方公里,是皖南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起,宣城市在南漪湖省级重要湿地开展湿地生态修复1239公顷,完成生境再造工程9600平方米,为候鸟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选择南漪湖作为“服务区”和“加油站”的候鸟也越来越多,这里成为鸟类迁徙、栖息的重要场所。
“去年东方白鹳、天鹅等大批候鸟迁徙至南漪湖越冬,其中天鹅就达到了500只左右。飞鲤镇每年都有‘稀客’光临,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常客’,甚至定居成为‘主人’。”在南漪湖畔的郎溪县飞鲤镇,该镇自然规划所教导员虞宗贤告诉记者。沿着他手指的方向,成群的白鹭正在悠闲地晒太阳,时而踱步,时而飞翔。
为保护好这些远方“来客”,飞鲤镇安装了多个360度高清晰度监控探头,对这片湿地实行24小时监护。同时聘请专业巡护人员,在候鸟迁徙期间加强对南漪湖区域及其湿地的巡护,确保候鸟迁徙之路的安全。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片区,生态巡护员张永洲与同事每月不定期开展“清网行动”,划着皮划艇沿着水域岸边清缴地笼网,然后进行集中销毁。“除了巡护,我还要给村民们科普地笼网的危害,水中扬子鳄容易被地笼网缠绕造成死亡,过度捕捞也会导致扬子鳄食物短缺。”张永洲告诉记者。
家住泾县琴溪镇琴溪村的张永洲曾有二十多年的村干部任职经历,退休后于2019年3月被聘为该片区生态巡护员。
“2018年琴溪这边只调查到了十几条扬子鳄,2020年在这里修复了550多亩的栖息地,野外放归了160多条扬子鳄。现在一些放归的扬子鳄已经开始产卵繁殖了,扬子鳄野外种群越来越壮大了。”说到这里,张永洲抑制不住地笑了。
随着近年来宣城因地制宜开展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不断扩大保护空间,扬子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据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监测数据显示,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增长,野外扬子鳄分布点位数现已逐步增加到2024年的358个,野外扬子鳄数量突破1620条,扬子鳄规模化放归成效显著。
宣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该市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划片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措施,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该市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地网格化巡护工作的通知》,督促指导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善管护制度,划定巡护区域,落实107名专职网格巡护人员,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护,截至目前,累计巡护42467公里,发现问题128个,均进行了有效处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个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1.65万公顷;现有野生动物434种、木本植物1492种,其中拥有扬子鳄、黑麂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银杏、银缕梅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 本报记者 罗鑫 罗晓宇)
下一篇: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