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哈尼族村寨依托独特梯田美景,盘活生态、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山沟里的种植基地,无人机将一筐筐新鲜韭菜提至装运平台,比人工搬运效率大幅提升;招引来的纺织厂内,当地百姓经培训上岗,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的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村落。2018年,元阳县与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实施“阿者科计划”,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和文化挖掘,推动阿者科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并着力保护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助力村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今年3月份,阿者科村迎来第十一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65户村民户均分红6892.3元。拿到分红的村民高干文说,心里特别高兴,对未来的发展也更有信心。
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表示,元阳县全力守护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绿水青山,守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同时,深入挖掘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丰富景区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4.52万亩,示范区亩产值8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区亩产值5000元以上,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续利用。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元阳县共接待游客163.87万人次,同比增长8.94%。阿者科村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同比增长26.57%,实现门票总收入99.33万元,同比增长25.73%。
元阳梯田红米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特产。据介绍,为提升梯田红米的生态价值,元阳县加强研发,建设红米基地、加工厂房,改良生产线,开发红米酒、红米糊、红米饼、红米茶等10多个系列产品。
在元阳县德熙纺织厂,正在工作的哈尼族青年王拉关告诉记者,自己每月最高能拿到6000元工资,就近就业很方便。据悉,为更好实现家门口就业,元阳县加大稳岗就业支持力度,将工厂引至本地,让百姓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德熙纺织厂是元阳县去年招商引资的一家服装企业。该厂负责人程俊峰介绍,通过劳务公司牵线,企业从外省到元阳投资设厂,吸纳本地劳动力和返乡劳动力就业。据悉,元阳县通过劳务用工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模式,为百姓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百姓从家门口直通厂门口。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元阳县工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3%。
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国卫介绍,元阳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围绕红河谷热区经济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全产业链,联农带农不断深化,低空经济发展持续加强,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95户。
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元阳县还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在元阳县马龙河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园,地里“种”的是一个个巨型圆桶——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设备,多种鱼类在其中生长。负责示范园运营的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正雄说,该养殖方式具有高产高效、安全环保等优势,为元阳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元阳县南沙镇那里村,村民在自家作坊内制作傣陶,游客可体验制陶流程,当地还推动傣陶创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农旅融合活力迸发。(经济日报记者 管培利)
上一篇:新质生产力赋能合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