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君 闫睿 侯文坤 乐文婉
湖北省以“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思路激活供需两端,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多措并举、挖深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脉
找出青年就业“堵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择业观不清晰、随大流,学用脱节造成学不对岗等,使得部分青年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
学用脱节造成“有活没人干”现象。不少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间存在“缝隙”,致使从学到用难以紧密咬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称,到2025年,相关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学校专业框架下培养的学生,有时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所需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与此同时,“学而不用”也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受访的中专、大专学生告诉记者,不少同学花时间学了技术,但觉得工厂生产一线软硬件环境差,毕业后选择相关行业销售工作。
“以时间换空间”的就业心态,加剧不确定性。面对就业大潮,一些人选择慢就业,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延后就业。“不少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规划,客观上对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影响。”武汉多所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说,选择慢就业使得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招聘高峰。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仍存在。喜好大城市、热门岗、靓工种、轻巧事者居多,愿意到基层一线者偏少。1989年出生的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北咸宁赤壁市,建立了具有高科技水准的智慧农场。她说,“我们接轨了现代化、高科技,可还是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不少大学生一听是到村里工作,就打消了念头。”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帅龙说,考虑到环境、配套,加之对农村发展现状不了解,多数人还是倾向到省会、二三线城市就业。
施策
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作为高校大省,湖北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把促进就业和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发、优化“荆楚就业”等小程序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就业长在产业上”嵌入从人才培养到岗位使用的全链条。
——引导青年打开视野,明晰就业定位。
近年来,湖北省连续举办“百县进百校联万企、高校学生访企行、荆楚就业大讲堂”等专项活动,通过减少信息差、丰富青年就业选择。为引导学生从城市、热门岗位到县域、文化传承等岗位工作,湖北省结合文化禀赋、产业特长,打造恩施茶艺师、大冶殷祖古建师等224个区域劳务品牌带动就业。
——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与社会的连接,实现大学生与产业人才“双向奔赴”。
湖北省坚持产业带就业、就业促产业,聚焦当地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练兵场”,把生产前线接入教学课堂。全省80所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常态化开展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150个。如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华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共建“东风汽车学院”,开设了东风跃迁班、产学创跃班。
——“以用为本”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蓄水池”。
近年来,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湖北省大力开展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三成。同时,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模式,建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与现有人才评价体系有效衔接,让优秀技能人才站“C位”。
——撑起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青年人“留下来、待得安”。
武汉市汉阳区探索建设“青年创业城”,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累计孵化企业180余家,“青创贷”已为近200个小微企业、创业青年提供支持。
有业可就,还要住得安心。近年来,汉阳区联合城投集团、城建集团、联投集团、华润有巢等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平台,打造具有青年特点的“青年社区”,累计整合房源1.9万余套,入住青年2.4万多人。
着力
强化供需统筹,注重权益保障
国家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不少受访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期盼和建议:
——供给端加强以“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端鼓励青年向就业岗位充足的产业集聚区流动。在学校培养中,要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完善实习实训环节,建立规范化实习实训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就业评估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认为,人工智能正对经济社会带来多层次、跨领域的深刻影响,必须做好教育适应,建议增加基础教育AI素养课程。罗贤说,对技能人才,要注重从在校培养到企业使用的全链条关注,突出以技能水平而非学历高低论英雄。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培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温习说,长期以来,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末端服务,忽视过程培养,让学生对就业求职缺乏清晰认识。学校要建立起覆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家校联动”,告知家长当前就业形势,争取更多支持配合。
——健全保障体系,缓解后顾之忧。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顺衡速运公司江汉分部经理汪勇说,一些大学生、青年初入社会就业,就成为灵活就业群体的一员。他们社会经验少,要注重对他们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关注新职业群体面对工伤、失业等风险时的保障问题,加强法律科普、援助,使他们觉得“有依靠”。
据《经济参考报》
下一篇:一碗牛肉面里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