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黄欢 报道组 金灵丽 通讯员 徐婷
5月17日清晨,衢江区高家镇“元小来”酒酿馒头工坊内甜香四溢。一排排蒸笼整齐排列,裹着笋干、猪肉等馅料的酒酿馒头,在热腾腾的雾气中新鲜出炉。“平均每天能销售3万多个。”“元小来”品牌创始人徐元红笑呵呵地说,“我们的酒酿馒头不仅供应本地各大小酒店、餐馆,还销往杭州、上海,甚至四川等地。”
传承中创新与发展
带着淡淡酒香的酒酿馒头是高家镇饮食文化的“活名片”,也是衢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掰开松软的面团,内馅的猪肉香、笋干与萝卜丝的清鲜在舌尖散开,发酵后的微甜韵味悠长,这便是高家酒酿馒头的独特魅力。
2015年,徐元红带着外婆的老方子踏上了传承酒酿馒头的创业之路。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品质不稳定的问题频发。
第一次重大挫折至今依然让她记忆犹新:为解决面团回缩,她在发酵液中加入50克玉米淀粉,却导致5000个夹馅馒头“一塞就破”。“当时坐在地上盯着一堆破皮馒头,委屈得想放弃。”徐元红说。
虽然经历过失败,但徐元红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下来。为改良配方,徐元红走访多地馒头作坊,虚心地向师傅们学习,探寻品质稳定、口感上乘的良方。从基础酒酿馒头到葱花、果蔬系列,她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更加精益求精。不仅对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严格把控,甚至连面团发酵的温度和湿度都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精细调整。徐元红说:“夏天要控温防酸,冬天得保温促发酵,做馒头就像和天气‘对话’一样,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天然食材自然发酵
“九酝酿法”是制作高家酒酿馒头的核心工艺,至今已传承百年——从面粉到馒头需历经三天三夜的 “蜕变”,酿醪糟、萃精华、揉与蒸,这套非遗技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现代工业化生产多用酵母粉快速发酵,但我们坚持用自然发酵的醪糟,虽耗时耗力,却能保留食材本味,让馒头更易消化。”徐元红透露。
在盈川村非遗体验馆,“元小来” 打造的红、黄、黑、绿、白“五色馒头” 格外醒目。“红色入心:玫瑰花汁与火龙果汁,养心血;黄色入脾:南瓜与小米,健脾养胃;黑色入肾:桑葚汁发酵,富含花青素;还有绿色入肝、白色入肺……” 徐元红介绍,“我们寻找最天然的食材,光试验就做了30多次。慢工出细活,做馒头,急不得。”
如今,红色玫瑰花馒头成为婚庆喜宴的“吉祥馍”,黄色南瓜馒头则是当地老人孩子的早餐首选,“馒头吃出健康来” 已成为越来越多“元小来”顾客的共识。
上一篇:成都围棋队再向顶峰冲击
下一篇:在大阪世博会 感受多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