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作为“危机阿尔法”的CTA策略,凭借与股债的低相关性及其独特的收益特征,成为很多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必选,尤其在股债震荡的当下。CTA分为主观和量化两种,在选择的时候投资人往往会感到困惑,今天跟大家聊一下,主观和量化到底应该怎么选?
风云君看来,两种策略并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两种策略分别是怎么挣钱的?主观CTA和量化CTA买的到底是哪些核心能力?
主观CTA:买的是对产业认知的能力,赚产业周期的钱
这类策略的核心是管理人通过对产业的基本面、趋势、供需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判断后进行投资决策。主流的方式有两种:
1、懂宏观。通过宏观研究捕捉期货品类的投资机会,这需要管理人具备跨市场、跨品类的研究能力,并且能够实时跟踪各品种走势、产业内重大新闻,以此来寻找获利机会。但这种方式很难做,一般不推荐。
2、懂产业。通过对某个产业完整链条的深度研究,来锁定交易机会。这种能力依托于比较深的产业背景,从产业逻辑出发,在市场、商品的供需矛盾、库存结构之中寻找规律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所以,如果当前环境中,某个品种有明显的单边趋势,更适合主观CTA;而挑选主观CTA,就找产业背景比较深的,最好是从实业中走出来的管理人。
比如MR主观CTA,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所和贸易公司,长期聚焦在黑色系商品,跟现货、期货结合的非常深。基金经理曾任职于长城期货,有着10年+的交易和投资经验,投研团队也均有着产业或者期货公司背景。策略上是套利与趋势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布局在黑色和农产品板块。
在21年抓住了焦煤和农产品的行情,斩获50%+的收益;22年上半年农产品行情持续,但下半年走势相对混乱,由于提前预判降低了仓位,保住了上半年的收益;23年各个品种都没什么交易机会,他也顺势“躺平”,净值走势也比较平淡。但在24年初,抓住了碳酸锂、橡胶的一些结构性机会,整体收获了17%的收益。
量化CTA:买的是技术能力,赚的是波动的钱
与量化指增同出师门,量化CTA也是通过分析建立数量化的交易策略模型,由模型产生的买卖信号进行投资决策,人的错误判断对策略的干扰较小。
相对于主观赚产业周期的钱,量化CTA更擅长在全品种中做趋势跟踪、捕捉截面交易机会,而其模型迭代越快、预测分析越准确,收益也会相应提升。另外没有了主观情绪上的干扰因素,波动会更小一些,净值走势更稳定。
所以,如果当前市场环境以震荡为主,各品类波动较大,更适合量化CTA;而挑选量化CTA,高频、多因子策略的胜率相对更高。
比如MS量化CTA,作为一家老牌百亿私募,标配的就是海内外名校背景的投研,以及业内顶尖的AI算法模型,挖掘因子超8000万个,全频段信号覆盖。其策略比较稀缺,是股指多空的高频策略,在股指期货上以多空方式开单,指数下跌的时候就能以做空的方式获取收益。另外,由于策略本身偏高频,除了捕捉日内的趋势,隔夜的头寸也不会太高,遇到“黑天鹅”的话影响相对会小很多。就比如4月份黑色星期一那天,A股跌超7个点,而产品当天却逆势上涨。
该策略是23年开始运行的,当年由于敲入敲出产品以及DMA对于波动率的限制,导致比较难获取收益。但进入24年,随着波动率和924行情后交易量的扩大,策略进入舒适期,整年收获了26%的收益。
总结一下:量化CTA与主观CTA,分别适合不同的市场环境,同时两种CTA策略底层赚钱方式不同,所以在挑选具体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方向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