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厨房专设控油区,将使用过的油桶控干,残油回收利用;早上磨豆浆剩下的豆渣做成饼,中午搭配在套餐里出售;持续收集大家对菜品的反馈,“末位淘汰”不受欢迎的菜品;增加采买频率,避免吃不完的食材在仓库里放坏……据人民日报报道,吉林长春、海南三亚、四川广元等地机关食堂,将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作为反食品浪费的抓手,成效显著。从采购、烹饪到盛放、回收,食材处理每一环的细微改变,都是机关食堂厉行节约的生动实践。
节约粮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升级改善餐饮制作流程的实招上;细微之处不放过,让“光盘行动”收获看得见的实效。据报道,这些食堂中,有的食材加工剩余边角料和厨余垃圾较2023年减少约三成,有的采购食材用量与2022年以前相比节省约8.7%、厨余垃圾减少约26%。采购计划动态调整、数据监测精准计量,确保从源头避免食物浪费;对每一把豆渣、每一滴油“锱铢必较”,就是让每一份食材物尽其用。答好节约粮食这道大题,需要这样的“抠抠搜搜”“斤斤计较”。
餐品味道更合口了,餐盘里的剩菜自然就少了;从采购者到厨师都绞尽脑汁追求节约,用餐者自然不忍心、不好意思浪费粮食。据报道,有的食堂垃圾桶里仅有少量剩汤、鱼刺和果核;干部职工自助取菜时,都是吃多少拿多少,饭量小的还会主动请食堂工作人员少打些饭菜……越来越多用餐者在耳濡目染中理解了按需取餐的必要性、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仓库、后厨、菜柜到餐桌的良性互动,形成反食品浪费的工作闭环,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条例新增“党政机关应当带头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明确要求加强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杜绝餐饮浪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仅是公务接待、开会出差要省,食堂就餐等细微处同样要“紧”。各地机关食堂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的小妙招,体现了将节约理念嵌入管理思维的责任担当。可量化的管理流程、可感知的节约成果,正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具体表现。对机关食堂来说,修订后的条例既是节约粮食的更高要求,也是精打细算的制度支撑;一座座节约、创新、智慧的机关食堂,也为解读“过紧日子”提供了冒着热气的真实场景。
在日复一日的践行中养成节约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理解节俭文化,在示范引领的带动中凝聚社会共识。党政机关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应把厉行节约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紧日子是“抠”出来的,是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