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初夏已至,正是兴安盟百万亩水稻插秧黄金时节,农户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插秧,一派繁忙景象。5月23日,走进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的集中连片水稻种植基地,纵横交错的稻田里水光潋滟,运秧、插秧,绿意盎然的稻田与勤劳耕种的稻农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美景。
5月23日,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水稻种植基地里,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
在种植户宋以坤的100亩稻田里,两台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稳稳地“站立”在水田里,原本光秃秃的水田很快披上了“绿装”。
5月23日,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稻田里水光潋滟。
“以前靠人工,十多亩地得忙活好几天。现在两台机械一起作业可快多了,今天已完成近20亩。”宋以坤站在田埂上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插秧,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提升了,还能保证秧苗株距均匀,为后期增产打下基础。
5月23日,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无人机正在搬运秧苗。
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的稻田里,一架无人机精准悬停在田埂,机械手迅速将秧苗转运至插秧机,整套操作如行云流水。水稻种植大户李志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瞧瞧这配合,比我们这些老把式干活还利落!”
5月23日,稻田里碧绿的秧苗。
李志国说,以前插秧时节运送秧苗,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一天下来,运不了多少秧苗,还压坏不少秧苗,田埂也常常被踩塌。现在有了无人机帮忙,同样的工作量,时间缩短了一大半。这些“空中快递员”运输特别平稳,秧苗几乎零损伤,成活率也提高了,丰收的希望更大了。
5月23日,行进中的插秧机。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发展“水稻+”新业态,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兴安盟大米”为主导品牌的绿色有机水稻产业。今年,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预计达115万亩,将在6月初完成水稻插秧工作。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高敏娜
通讯员:曾令刚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