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 枫 通讯员 陈一薇
本报讯 嘉兴国家高新区(高照街道)运河社区首期“运河青年夜校”日前收官。由社区与高校携手推出的该系列公益性文化培训,以16节涵盖瑜伽、声乐、飞盘及非遗袜偶钩织的特色课程吸引了300余名青年参与,不仅让“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青年新潮流,更探索出一条校社协同赋能基层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网格“挖宝”链接社区达人、校地共建夯实师资根基的“双轮驱动”,夜校既激活了社区本土文化资源,又为高校人才搭建了实践舞台,打造出“有烟火气、有专业度”的青年成长空间。
为确保课程既接地气又具专业深度,运河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通过“网格走访+居民推荐”精准排摸,挖掘出瑜伽教练、声乐达人等“民间高手”担任导师,将“隐藏技能”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依托嘉兴大学在社区设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引入艺术、体育等专业师生组成教学团队,将高校资源注入社区课堂。
社区达人授课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以“邻里导师”身份拉起情感纽带。声乐班达人导师“从爱好者到教学者”的成长经历引发学员共鸣,课后自发组建起青年音乐社群,成为社区新风景。嘉兴大学学生助教则通过夜校平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在非遗袜偶钩织课上,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学生带领学员以传统技法与现代美学碰撞,迸发出创新火花,让老手艺传出新表达。参与课程设计的大学生表示:“把课堂理论转化成大众喜欢的课程,是特别有价值的毕业课题。”
更令人欣喜的是,夜校正从学习平台向创新工坊延伸——由学员与导师联合设计的“运河非遗文创套装”已进入打样阶段,部分作品将成为传播社区文化的新名片。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夜校正以独特魅力重构青年与社区的情感连接。小班化教学模式破解了交通远、门槛高的学习困境:手作钩织让程序员在代码世界外找到治愈空间,飞盘运动催生出社区首个青年运动社团……这种“以课聚人、以趣育人”的模式,让更多“熟悉的陌生人”开始关注社区事务,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正在形成。
运河社区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机制,让青年夜校既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更发展为培育社区人才、激发文化创新的孵化基地,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青春动能。